[厦门日报]他们的成功有“嘉庚味道”

来源:厦门日报 第9版:都市新闻  摄影:李雯  
2013-07-11


嘉庚学院新闻社社员合影。(李雯 摄)


毕业生在留言板上留言,诉说对嘉庚学院的情意。(李雯 摄)

毕业生留言板

  ●“最好的导师在嘉庚学院,最多的努力在嘉庚学院。在嘉庚学院,我找到了价值、自信和成就感。”

  ●“谢谢你,嘉庚学院,让我有持续的生命动能,去为梦想加油。”

  ●“嘉庚学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不断充实、尽情展示自己的自由开放的平台。四年时光里所收获的点滴,让我完成了深度的成长和蜕变。”

  为了留下毕业生的足迹,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特地制作了留言板,上面写着毕业生对这所学校的眷念和感激。有毕业生说,看到这块留言板,心里立即充满一种温暖的感觉。

  这所大学,到底教会了学生什么?厦大嘉庚学院的三个“毕业生故事”可能会给人们一点线索。

创业达人郑铎
获评陕西大学生创业明星

  郑铎2009年从嘉庚学院毕业后自主创业,现在已是年营业额5000万元的陕西天丞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毕业4年的郑铎印象最深的是自己的老师颜明健上的哈佛大学案例课。他说,这个发散性的课程开拓了我们的思维,让我们学以致用。在学习这个课程中,郑铎先后给可口可乐、雀巢咖啡等著名企业做过市场开发的案例策划。

  郑铎说,正是嘉庚学院这种实践教学的理念和方式让我将所学到的应用到实践中,培养了经济人的思维方式,让我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进行理性分析,做出正确决策。

  不过,郑铎并不满足于课堂实践教学带来的“甜头”,他萌生了创办一个具有实践性社团的想法。

  在嘉庚学院朱智强老师、颜明健老师的帮助下,郑铎将想法付诸实践,他创办的天行健社团开创了“营销—管理—实践”的社团活动模式,经常组织社员进行实践营销活动。

  这个社团也给郑铎带来了与企业合作的机会。2006年,龙海电信公司委托郑铎带领社团开发校园市场。郑铎趁此机会将自己学到的营销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他带领团队实地调研,与电信公司探讨调研中出现的问题,并针对宣传力度不够、装机量不够等问题制定了改进方案。在郑铎的努力下,龙海电信公司在嘉庚学院的市场销售业绩逐年增长,2007年的营销额是50多万元,2008年下半年突破80万元,2009年6月则突破90万元。

  毕业后,郑铎自主创业,成立了陕西天丞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经过几年努力,公司年营业额高达5000万元,先后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成立了陕西省第一家民营育种科研中心,郑铎也被评为“陕西省大学生创业明星”。说起现在的成绩,郑铎有些不好意思,他说:“校主陈嘉庚先生是位伟大的企业家,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嘉庚精神一直在鼓舞着我,我还得继续努力!”

年轻的副行长陈龙
五年一步一个脚印走来

  2008年从嘉庚学院毕业的陈龙,现在已经是某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支行副行长。谈起5年的职场经历,他轻轻地叹了一口气:“5年了,只有我自己知道其中的辛酸苦辣,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不容易啊。”

  2008年初,陈龙签了就业协议书后就去银行实习。实习期间,他从打杂做起,勤勤恳恳。正式入职后,他被安排做信贷综合员。信贷综合员其实就是做些文件整理工作,需要耐心、细心。陈龙在整理各种文档时,将银行各项业务和办事流程了然于心。

  这5年里,陈龙从信贷综合员,到助理客户经理、客户经理,再到信贷科科长,凭借自己的能力,扎扎实实往上走。2012年,他通过内部竞聘当上行长助理,随后调任至另一支行任副行长。

  陈龙在大学期间学的是物流管理,如今却在金融业游刃有余。他说:“这得感谢嘉庚学院许敬秋老师,许老师一直跟我们强调,物流供应链管理其实是一种管理的思维,并不仅仅是简单的货代。”

  他说,在嘉庚学院,老师们教学时不仅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更侧重拓展学生的思维模式,培养同学们的自学能力和各学科之间融会贯通的能力,“在职场上取得这样的成绩,不仅要有扎实的知识基础,更要有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而这种务实精神是从嘉庚的课堂上学到的。

  陈龙一直提到一个很有趣的词——“嘉庚味道”。他说,这是一种脚踏实地的创业精神。他还说,在课堂上,从老师的课件以及老师们为了让课堂更生动采取的一些方式,就可以看出老师们对工作的认真态度。“他们这种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我们耳濡目染,现在,我做每件事情都很认真。”

“7只小蚂蚁”
共同抚养一个“女儿”

  “7只小蚂蚁”是嘉庚学院2008届校友李凯和他的兄弟姐妹对自己小团队的昵称,这群年轻人共同抚养了一个“女儿”。

  2006年,正在读大二的李凯和陈敦、卢月红、林雅珊、吴姗姗、郑峰、黄小媚7人,在嘉庚学院青年志愿者队的组织下,一起去同安同心福利院支教。在支教中,7人结下深厚的情谊,于是结拜为兄弟姐妹。

  为什么叫“7只小蚂蚁”呢?李凯笑着说:“蚂蚁的力量虽然弱小,但也能做些事情。一个人的能力有限,七个人在一起就可以做些事情。”

  2009年,7人相继毕业,在不同的城市发展,为了维系兄妹情谊,找一点共同的事做,大家决定每月共同出资500元助养同心福利院的一个小朋友。他们把这个小朋友称为共同的“女儿”。“7只小蚂蚁”不仅每个月支付抚养费,而且把爱给了这个“女儿”。卢月红定期去看“女儿”,陪她聊天,还经常给她买衣服。陈敦虽然在外地工作,但每年都会回厦门看望“女儿”。

  当然,“7只小蚂蚁”的爱心情缘并不仅仅是助养一个小朋友。李凯经营的餐厅是同心福利院孩子们的实习基地,先后有5个孩子在餐厅实习上班。卢月红现在助养了3个孩子,林雅珊时常参加公益活动。

  郑峰说:“我们已能将慈善生活化,将内心对善的坚持化为举手之劳,将个人的道德良性选择融入日常生活方式。”

  李凯说:“感恩回馈的嘉庚情结让我们‘7只小蚂蚁’在同心福利院相识。毕业后,也是这种嘉庚情结让我们拥有了共同的‘女儿’。七年来,我们的感情越来越深厚,最该感谢的是嘉庚情结。”据李凯透露,在他们的带动下,嘉庚学院很多校友已经加入助养孤儿的队伍。

  ●本报通讯员 李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