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嘉”毕业生】潘鑫:调研路上的“八块腹肌”

撰稿:学生新闻社 严斯宇  摄影:学生新闻社 周鸿恩  
2018-06-29

潘鑫

  成功申请到澳门科技大学,获全额奖学金攻读管理硕士学位,潘鑫很清楚自己“凭什么”——3篇发表于《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等国际学术期刊的论文在手,加上面试时,评委老师们考核且最大地肯定了他的学术水平。
 
  面对旁人都情不自禁张大嘴巴“哇”一声的成绩,20岁出头的大男孩自己说起来倒慢条斯理、轻轻浅浅,就是在社交平台上写点什么,也几乎看不到表达心情的感叹号。朋友们说:“这就是潘鑫啊,笃定淡定,很早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很早?是什么时候?
 
  “大一刚入学。”潘鑫提到了一位老师,我校国际商务学院副教授连智华博士,“还有我的辅导员付胜勇。”他说,学校设有教师答疑制度,这让他得以在一入学就能与师长促膝长谈、倾心交流,关于大学规划、人生方向,“回想起来,我觉得两位老师的建议和帮助为我这四年的发展乃至未来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有必要介绍一下潘鑫提及的这个答疑制度。在我校,每一位专任教师都有独立办公室,这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给教师答疑制度的长效发展保驾护航。根据制度要求,嘉庚学院每位教师每周须安排3次答疑时间,每次2小时,并将时间告知全校学生。在这些时间里,在每间独立办公室,学生们和老师畅谈包括学习难点、生活困惑在内的一切话题。
 
  担任班长、辅导员助理、团总支办公室主任,通过组织学生活动,全面锻炼自己;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以合作者的姿态积极参与到老师的项目研究,以此检验、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早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潘鑫成了一个有条不紊、沉迷学习的大学生。
 
  “联系不上他的时候,去图书馆找找一般不会错。”好友陈聪“爆料”,潘鑫是一个“对学术充满敬畏”的人,“学得越多,越觉得不够。”社会调研项目《“城归”催生新型人口红利——基于福建省连城县调查与反思》就是一个例子。
 
  2017年,潘鑫和小伙伴们历时18个月完成该项目并获得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从最初的8人团队扩到13人;每周挑灯开会三到五个晚上;海量的文献查阅;无数次实地走访、访谈;1400多份问卷,300多份文本,终获22位权威专家的推荐……这是我大学生活里最难忘的一段时光。”
 
  潘鑫说,每天晚上睡觉前,他都会梳理一整天中自己做过的事,反思哪里做得不好,哪里需要改进,然后计划明天该做的事。课业学习和项目调研,都是这样。
 
  当然,要想认识潘鑫强大的自律,还有比学习、做项目更直观的途径——八块腹肌。据说,学校健身房是继图书馆之后,潘鑫最常待的地方。“人生只有这么一回,为何不多加珍惜短暂无常的身躯,予以锻炼雕琢呢?”他引用作家三岛由纪夫的话鼓励自己,也分享给大家:“无论健身还是学习,抵制住诱惑、克服自身的惰性,并一以贯之地坚持,总有一天你会发现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引经据典,侃侃而谈,这是2018年、本科毕业、即将赴澳门读研的潘鑫。他说着说着,忽然就想起了4年前的自己:“在台上讲话不敢直视同学,拿着麦克风的手会抖……好神奇的4年,我好像脱胎换骨了。”
 
  编辑:传媒中心 陈巧恩

(转载需标注来源“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