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网]400G素材浓缩成11分钟纪录短片 嘉庚学子讲述厦门地铁元年

来源:厦门网  
2018-01-19


 
  厦门网讯(记者 韩超 通讯员 陈巧恩)2018年1月12日,4位大四学生,花4个月创作,从400G的素材里浓缩出的11分14秒纪录短片燃爆网络。它的名字叫《2017厦门地铁元年》。
 
  他们是谁?为什么要拍这部视频?又是如何完成的?11分14秒的背后凝聚了多少痛苦与快乐……来自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的主创团队一一为您解答。
 
这部视频说什么
 
  顾名思义,《2017厦门地铁元年》是一部关于厦门地铁乃至交通发展、城市格局的新闻专题纪录片。它以城市百姓的日常出行为主线,以厦门这座城市的交通变迁为辅线,讲述了城市、交通和人三者之间相辅相成又相互矛盾的关系。
 
  当然,不得不提的还有这部视频的创作契机——厦门正式进入地铁时代。这也助推了视频的网络平台播放量迅速上探百万人次(截至发稿前),并且获网友点赞:见证了厦门进入地铁时代的重要时刻,具有跨时代意义。
 
  该视频的主创团队成员均为嘉庚学院人文传播学院2014级学子。他们是廖俊焜、林伟琪、张双燕、王源,准确地说,这是他们的毕业设计作品。
 
他们为什么要拍
 
  “万事开头难,我们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选题的确定。”主创团队告诉记者,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万象,“失独家庭”“色达寺庙拆迁”“急诊室故事”“厦门开通地铁”……他们耗费了很长一段时间研究其间的可行性、新闻性、社会意义。
 
  “改了又改,讨论又讨论,坦白讲,密集、疯狂的头脑风暴几乎让我们陷入迷茫与沮丧的情绪里。”团队成员张双燕告诉记者,就在最焦虑的时刻,指导老师黄洪波说:“别纠结了,就做厦门地铁吧,马上开通了,新闻性和时效性都很强。”
 
  现在回想起来,最终击中四位学生内心的就是“新闻性”三个字。“作为新闻学专业的学生,毕业的时候我们自然想要对大学四年的新闻学习交上一份答卷,所以,‘新闻性’是我们最想赋予作品的颜色。”他们告诉记者,事实上早在大三时,他们就曾坐在毕业答辩现场见证了一部致敬新闻学的纪录片的诞生,“当我们成了毕业生,也希望学弟学妹们能够坐上我们的‘地铁’去开启属于他们的新闻之旅”。
 
 
400G素材有多大
 
  查文献、整理资料、拟定大纲、联系采访对象……“厦门地铁纪录片团队”的毕业创作正式进入“实战”环节。在那个时候,他们还想象不到拍摄400G素材是什么概念;想象不到每天早晨6点就漂洋过海到厦门“三顾茅庐”请求采访是什么感觉;想象不到在咖啡屋剪辑一坐一整天,坐到被老板“驱赶”是什么体验……
 
  4个月之后,这些都成了带给他们“痛与快乐”的真实故事。
 
  视频出现了包括市民庄先生,厦门市交通研究中心、轨道模型所所长孟永平,厦门文史专家洪卜仁在内的五位采访对象。“特别感谢他们,他们都是我们团队根据选题、大纲认真推敲后确定下来的。”廖俊焜说,不仅是这五位,就算是整个厦门城,对他们这四位大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如何建立连接,这个挑战的难度可想而知。
 
  “我们只能通过网络,一条线索一条线索地找,找到适合的人物,甚至了解到他们的单位以及公开的联系方式。然后,扛着机器就上门了,一次次去介绍我们在做什么,想做什么……”现在想来,创作团队不仅自豪自己的付出,也感叹厦门人的友好。
 
  “最终成片的11分14秒视频只有900多兆(MB),而它是从我们拍摄的400G素材里剪辑而来的。”廖俊焜为记者做了一道数学题,据介绍,一部两小时长的电影大概是600MB,而1024MB才达1G,也就是说,400G相当于680多部电影。
 
  “单单拍摄,我们花了1个多月,后期剪辑时还经常剪到后半夜,发现画面不满意,天一亮又赶到厦门补拍……”廖俊焜说,长达4个月高强度的团队创作,让他深刻明白了一个道理:在合作中发挥所长之外,还要最大程度地去成就彼此,“为了完成作品,我们不仅要运用所学,还要快速补缺,比如AE特效,我们之前完全没接触过,只好硬逼着自己在很短的时间内学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