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战“疫”】疫情下,“云端”响起了古琴音

撰稿:人文与传播学院 龙筱玉  
2020-03-25


  “猜猜我的手臂上套了几个发圈?”在第二周的古琴课上,老师用钉钉投票的方式跟我们卖了个关子。可我一头雾水,心里不禁在想:这发圈除了绑头发还有什么用处呢?
 
  古琴课的全称叫《古琴音乐弹奏与欣赏》。它是一门实践类课程,练习指法是每节课的基础内容。因此,古琴是我们上课的必需品。没有工具的我们只能对着空气凭感觉弹奏练习,这给隔着屏幕交流的师生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对这些问题最上心的,是我们的古琴老师。老师多次地调整教学方式,来配合这个特殊的课堂。为了让我们能更加清楚地看到弹奏姿势和指法,除了钉钉直播外,老师在侧面多摆放了一个抖音直播的机位。这样一来,我们实现了多机位的观看模式。
 
  这次,老师又给我们展示了她用发圈做的一个简易版琴弦。皮筋的弹力和触感可以用来模仿古琴的琴弦,多根缠绕绑在一起,便巧妙地形成了七弦。这便是发圈的神奇用处。
 
  没有工具难以完成作业,也影响着上课效果。学习困境和老师用心的皮筋创意激发了我们的创作欲和积极度。于是,课堂上开始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山寨版古琴。有吉他版、皮筋版、毛线版……而这时,我却发愁了,作为一名短发女孩,我没有皮筋,也没有吉他,唯有的毛线又该绑在哪里呢?
 
 
  后来,这次特殊的居家战“疫”的家庭生活给了我“古琴”制作的灵感。
 
  这一场庚子年初的疫情把人们困在了家里。世界仿佛在一夜之间被一堵又一堵的围墙隔开了。爸爸和妈妈在老家已经歇了3个多月了,复工的通知却一直杳无音讯。
 
  闲来无事,妈妈开始发挥自己的爱好——“女红”活儿。她先是给爸爸缝制了一套西装,后来又迷上了织毛衣。在出不了门的情况下,妈妈把我童年时的旧毛线衣拆分成一根根长长的毛线,又将它们缠成一团团毛球。就这样,我家多了好多毛线坨子。爸爸更是开始倒腾隔壁的老房子。拆房费体力,建房费脑力,因此,他到处托人找材料,可得到的回应大多是,再等等吧。终于,等了大半个月,我们等来了一堆建筑材料,其中不乏木材。
 
  一把锤子、三块木头、几个钉子、一团毛线,我、爸爸、妈妈,这些便是制作这把古琴的所有元素。而这些元素之下,是一场场的等待与期盼。
 
  多年以后,这把“古琴”将会成为这个庚子年的记忆,也将会成为这个时代的记忆。如今,我只期盼早日结束等待,早日回到课堂,早日一切如常。
 
在线战“疫”互动征集



  铃铃铃,疫情当前,我们开启了一个不一样的学期,在线课堂将身处五湖四海的你我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当熟悉的上课铃声从云端响起,我们诚邀您写下线上教学、云端学习的心得感悟,拍下课前准备、上课过程的画面,在这个特殊的春日里,分享您与“嘉”人相约云端的故事。作品形式不限,文稿、照片、视频、海报、绘画等均可,您的作品将有机会于学校各官方宣传平台刊登。

  一、征集内容
  1.教师:关于上课过程的感悟、课前课后的心得、线上线下师生的互动故事;关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思考。
  2.学生:关于战“疫”期间的学习体验、成长感悟、师生互动故事。

  二、投稿信息
  1.投稿邮箱:2930962899@qq.com
  2.投稿方式:邮件主题请注明“在线战‘疫’”字样及作品类别。邮件正文注明作品名称,作者单位、姓名、联系电话。

  详情请见相关通知:铃铃铃,您有一封关于线上课堂心得感悟的邀请函待查收

  

  编辑:传媒中心 甘丽红

(转载需标注来源“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