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原来 “嘉园”记者眼中的她是这样子的

撰稿:学生新闻社 陈湛文 林书含 郭芷杉 江天一 刘青君 黄友坤 丁九翔 石子涵  
2020-11-10
 
  一篇篇稿件、一张张照片、一个个视频、一条条文案、一段段声音、一幅幅海报……他们用作品为自己代言。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嘉园”记者。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深入校园一线,聚焦“嘉”人“嘉”事。
 
  11月8日记者节刚刚过去,让我们一起看看校园记者眼中的“嘉”吧!
 
 
她是一个美丽、包容的大家庭

 
  姓名:许嘉珉
  身份人文与传播学院2019级学子,现任大学生新闻社影像工作室副部长
  “不要害怕试错,尝试得越多,你会看到越多的可能,也会看到越广阔的世界。”这是许嘉珉在“嘉”一年多的体验。在她眼里嘉庚学院是一个美丽、包容的大家庭。在这里,她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而且学校提供了多元的平台支持学子追求真我。就如,大一时她带着对拍摄与采写的热情,加入了大学生新闻社,不仅对新闻写作、摄影有了新的收获和感悟,而且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她说,记录“嘉”中事,是她兴趣的开始,她要把这份兴趣延续下去,用作品见证“嘉”的发展。
 
 
在“嘉”我找到了真正的心之所向

 
  姓名:马晨晨
  身份:音乐系2017级学子,曾任大学生新闻社影像工作室部长、音乐系支教队领队
 
  对马晨晨来说,摄影相当于在“嘉”学习的第二专业。大一就加入校园记者行列的他,奔走于学校各大活动现场。迎新、运动会、军训、毕业典礼各大场合都可以看到他的身影。大二拍摄军训拉练任务时,背着摄影器材,跟着队伍走完17公里的他,在这次“负重”前行中再次感受摄影的美好,“镜头下的他们互相鼓励,互相扶持。他们的坚持也感染了我。”按下快门,一张照片,不仅定格了“嘉园”的美,也将他和“嘉”牢牢联系在一起。他说,在“嘉”他找到了归属感,找到了真正的心之所向。
 
 
她是我理想中的大学
 

  姓名:陈新鹏
  身份: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2019级学子、该院团委宣传部采编部部长
 
  “通过新闻,提升技能,与人结缘”,对于学生记者这份工作,陈新鹏发自内心地喜爱。在从事新闻报道时,他的视角广阔了起来,“以第三人称这个完全不同的视角来看身边的人和事”。他的人际关系也丰富了起来,“不仅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古灵精怪的小伙伴,而且有更多机会和从事高端信息技术的老师、专家进行交流。”初入“嘉园”时,陈新鹏就觉得这是他理想中的大学。在“嘉”学习生活了一年以后,特别是加入记者行列之后,他对“嘉”的印象更加深刻,“她是一个‘外在美’与‘内在美’兼具的‘嘉’。”
 
 
“嘉园”师生和谐、学风优良
 

  姓名:马鹏程
  身份:法学院2020级学子,该院团委宣传部副部长,厦门大学第十期学生马克思主义研修班编辑委员会主任
 
  “拍摄是对‘嘉’最真实的记录,照片是对每一次经历最忠实的倾诉。”马鹏程认为,摄影记者要做的就是真实地呈现拍摄对象。在众多拍摄活动中,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今年新生入学时,自己拍下了王瑞芳院长与志愿者、新生亲切交流的画面。“王院长很亲切,从他和我们的互动中,能看出学校对学生的关心和重视。嘉庚学院真的是一所师生和谐、学风优良、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虽然当摄影记者有时也很累,但马鹏程觉得很值得,“把‘嘉’最真实的每一面展现给大家,这是一种幸福,也是作为一名学生记者的初心和使命。”
 
 
在“嘉”我们拥有广阔天地

 
  姓名:胡彬清
  身份:管理学院2018级学子,现为校学生会主席团成员
 
  成为一名记者是胡彬清的梦想。校园记者的经历让她离梦想更加近了。在一次次采访、一篇篇稿件的撰写中,胡彬清看到了自己的成长,“专业技能提升了,做事更加有条理,结识了不少朋友。”因为采访,她也见证了不少人的成长,“在采访中,我们会认识很多优秀的‘嘉’人,而且会在不同场合遇上更加优秀的他们。我为能见证他们的进步而感到欣喜。”令胡彬清感到自豪的,还有见证了“嘉”的发展。她说:“这是一片广阔天地,我希望能以文字见证学校新的辉煌。”
 
 
“嘉”是我们的第二个家

 
  姓名:丁愉逸
  相关经历:人文与传播学院2018级学子,曾任大学生新闻社新闻采编工作室部长
 
  丁愉逸发表在学校官方网站上的新闻稿件已近30篇。她采访过申请上美国巴德隆基音乐学院的钢琴女孩,聆听过骊歌响起时毕业生们的满怀“嘉”话,直击了迎新现场学校的用心准备,她还和“霸道”总裁、职场精英校友探讨过嘉庚学院魅力有多大……“他们都非常优秀,也都很爱‘嘉’,把嘉庚学院当作自己的第二个家。”丁愉逸发现采访对象在谈到取得成绩的原因时,都谈到了“嘉”。“在采访过程中,我们更能看到学校对人才培养所做的努力。很多学长学姐都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他们对‘嘉’的爱从不吝啬表达。”丁愉逸透露,和优秀的“嘉”人对话时,自己总是收获满满,“从他们的故事中,我们也能得到成长,可以学到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也会更进一步激励自己努力。”

 
就像“止于至善”的校训所说,她会越办越好的


 
 
  姓名:唐蕊(图右)
  身份:人文与传播学院2019级学子、学生就业创业促进会宣传部部长
 
  作为学生就业创业促进会宣传部部长,唐蕊的采访对象不乏前来招聘的企业HR。“他们对‘嘉’和‘嘉’人的评价都很高,认为在我们学校举办招聘会能有较大的收获。”唐蕊的采访对象中,还有大学生创业园的学生团队,“大学生创业园为学子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平台。这里孵化了不少优秀的团队。他们的成长故事,就是我们很好的榜样。”未来,唐蕊希望能多采访优秀的毕业生和创业团队,为更多人提供榜样的力量。她也祝愿嘉庚学院能像校训“止于至善”一样越办越好。
 
 
“嘉”里很温暖


 
  姓名:廖雨
  身份:土木工程学院2020级学子、该院学生会传媒部部员,读者协会成员
 
  “环境好,口碑好,有很多发展机会。”这是廖雨对“嘉”的初印象。经过半个学期的相处,她对“嘉”的印象又刷新了,“环境好得没有话说,活动多,制度好,更要的是这里很‘温暖’。”在从事新闻报道中,廖雨也感受到了温暖。“虽然是记者小白,但是无论是在读者协会,还是在土木工程学院宣传部,小伙伴们都给了我很多帮助和鼓励。”对大学生活的规划,廖雨加入了“记者元素”:会坚持采写与拍摄,也会拓展视频剪辑、Photoshop等新领域。她认为“嘉园”是一个鼓励学生多方面发展的平台,希望自己能在这里获得更多的提升和发展。

 
在这里我们能很好地提升实践能力

 
  姓名:余文文
  身份:艺术设计系2018级学子、该系宣传中心主席
  在没有加入校园记者大家庭之前,余文文没有想过自己会爱上这份工作。“我一开始对它不是很了解,后来进了艺术设计系宣传中心,开始接触排版、采访和拍摄。慢慢地我觉得这份工作很有意思,也很有意义。”学生记者这一身份,也让余文文对“嘉”有了较深刻的解读,“‘嘉园’的氛围真的很好,有各种有趣的活动,有很多厉害的‘嘉’人,在这里我们能很好地提升实践能力。”


“嘉”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发现自己、发展自己的平台


  姓名:罗婧予(图右)
  身份:人文与传播学院2018级学子,现任大学生新闻社广播电台播音部部长
 
  “每年夏天荷花会盛开,但你不知道何时才能再回来。我看见你站在毕业门外,眼睛里全是告白……”罗婧予的声音就像夏日里的凉风一样,在今年7月的毕业典礼上拂过毕业生们的心。她是2020年毕业典礼暖场视频的旁白配音。她说:“在字里行间,在学长学姐那里,都感受到了浓浓的不舍之情和对母校的爱。”“嘉”人为什么爱“嘉”,罗婧予说这个答案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能找到,“学校的举措很人性化,不仅学术类活动多,文艺活动也多,为学子提供了很多发现自己、发展自己的平台。”就如,学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她在广播电台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在电台这么久,我的稿子越读越熟,声音状态越来越好了,从播音小白到现在能指导学弟学妹,这离不开努力两个字,更不离开学校的培养。”
 
 
这是一所不一样的大学,装着与众不同且潜力无穷的我们


沈宇轩绘画的Q版凌云楼
 
  姓名:沈宇轩
  身份:艺术设计系2019级学子、大学生新闻社视觉设计工作室干事
 
  今年三七女生节,由于疫情的缘故,“嘉”人们身处五湖四海。虽然经典的凌云灯舞缺席,但一场浪漫的“云亮灯”却如期而至。“云亮灯”视频中的Q版凌云楼正是出自沈宇轩之手。他说,“在特殊时期,能为‘嘉’人们送上一份温馨的记忆,觉得很有意义。在这次活动中,我再次感受到了学校对‘嘉’人的关爱。”在视觉设计工作室的经历,为他观察校园提供了一个不一样的视角,“对于‘嘉’建筑的位置,我都很熟悉。”未来,他希望能与“嘉”一同进步,“因为这是一所不一样的大学,里面装着与众不同且潜力无穷的我们”。
 
 
我“嘉”有一扇成长的“任意门”

 
  姓名:樊雨昕(图前排右一)
  身份:人文与传播学院2018级学子,现任大学生新闻社社长,曾任大学生新闻社厦小嘉新媒体工作室部长
 
  “在‘嘉’,我找到了一扇成长‘任意门’,门后有着无数值得我们去热爱的事物。”樊雨昕说大学生新闻社就是这扇“任意门”,“在这里,我从‘社恐’变成了独当一面的校园记者。”樊雨昕表示,记者工作要求她不仅要“看好”,更要“记好”“听好”“写好”,以更客观的角度去展示“嘉”人“嘉”事。校园记者这个身份已经伴随了樊雨昕三年多的大学光阴,她眼中的“嘉园”有着更细碎且独特的美好。她希望将这份美好继续下去,“就像我排推文一样,排版着属于它的独‘嘉’头条,而我也在与‘嘉’一起排版着属于我们的独‘嘉’记忆。”
 
  编辑:传媒中心 甘丽红

(转载需标注来源“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