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相遇,新的征程!4000多名新生邂逅魅力之“嘉”

撰稿:传媒中心 甘丽红 陈巧恩 学生新闻社 葛洋 陈佳慧  摄影:传媒中心 朱鲜艳 学生新闻社 安予心 王宜石 陈菲 航拍:王宜石  
2021-08-27
  
1/25
院长王瑞芳(右一)走访迎新工作点  
2/25
党委常务副书记黎永强(中)走访迎新工作点  
3/25
漳州招商局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蔡志勇(中)协调指导我校迎新安保及交通秩序疏导工作  
4/25
中门外,交警引导到校的自驾车辆停靠  
5/25
  
6/25
工作人员为新生行李消毒  
7/25
工作人员为新生搬运行李  
8/25
因疫情防控需要,新生亲友等陪同人员止步于校门,家长拍下孩子进校的场景  
9/25
新生接受“一测、二核、三查、四验”  
10/25
  
11/25
迎新志愿者帮忙搬运行李  
12/25
  
13/25
  
14/25
迎新志愿者帮忙搬运行李  
15/25
迎新志愿者引导新生前往注册点  
16/25
新生办理注册手续  
17/25
迎新志愿者帮忙搬运行李  
18/25
  
19/25
  
20/25
各院系迎新点  
21/25
  
22/25
  
23/25
  
24/25
  
25/25
  有幸相遇,满“新”欢喜!
 
  8月26日,是我校2021级新生入学报到的日子,4000多名新生顺利到校,开启独“嘉”的大学时光。
 
  对于新“嘉”人来说,这是一段新的征程,更是一场“心”的相遇,他们期待在“嘉”里遇上更“嘉”的自己。
 
遇见安全之“嘉”
多方举措确保新生平安到校
 
  “到宿舍啦!我很好,不用担心。”
 
  在入住宿舍之后,来自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的国际商务学院新生鲁茸农布给家里人打电话报了平安。“独自前来报到,我的父母很放心。”这位向往蓝天和大海的新生透露,在开学之前,学校方面就和他们沟通报到的事宜,告知学校的防疫举措等。
 
  中区校门外,机电工程学院新生黄玮茜的家人目送黄玮茜经过“一测、二核、三查、四验”(测体温、核身份信息、查健康码、核验48小时内核酸检测报告和通信大数据行程卡)后,走进校园。黄玮茜的爸爸表示:“学校的防疫措施很到位,很用心。”在接到儿子从宿舍打来的电话之后,黄先生一家更加安心了。他说:“和去年一样,新生亲友等陪同人员不能入校。这对我们来说,虽然有些遗憾,但我们支持学校的举措。以后有机会的话,我们再来看看孩子的学校。”
 
  为了保障新生平安到“嘉”,我校各个迎新工作组在此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召开迎新协调会,征集和培训迎新志愿者,进行迎新氛围营造和宣传,准备防疫物资,制定合理的交通方案,与漳州开发区公安、交警、消防等职能部门协调……
 
  值得一提的是,因应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需要,我校周密部署,早在报到前14天就开放线上平台,组织新生坚持连续健康打卡14天。新生入校时,必须佩戴口罩,持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八闽健康码“绿码”入校,并接受体温检测、手部消毒、行李消杀等系列防疫流程。针对“来校前14天内有境外旅居史”等五种情形的新生,学校另做暂缓到校安排,并逐一对接,指导其开展后续申请入校事宜。按照计划,我校将于8月27日、28日对所有新生进行核酸检测。
 
遇见温馨之“嘉”
“亮丽橙”传递爱的力量
 
  在厦门主要交通枢纽(高崎国际机场、厦门北站、厦门旅游客运码头)设迎新接待点,采用点对点的方式将新生送达校内;校园里安排接驳车穿梭运载;组建、培训了一支由学长学姐组成的266名迎新志愿者团队,全程助力新生完成报到……在谈起“嘉园”的迎新举措时,新生们深深地感受到“家的温馨与用心”。
 
  “核对注册联、签字、领取学生卡和新生资料袋,一气呵成,学校的效率很高。”让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新生石锦彤没有想到的是,“不到一分钟就完成了注册手续。”更让她感到温馨的是,不管是刚进校门,还是在注册点,都有学生志愿者帮忙指引和搬行李。
 
  “目前我遇到的嘉庚学院老师都很好、很温柔;遇到的学长学姐都很热情、很负责。”日本语言文化学院新生黄鑫海说一路上自己都被“温柔以待”,从北站,到码头、到校门、到注册点、再到宿舍都很顺利。看着志愿者忙碌的身影,他萌生了一个念头,“明年我也要报名参加迎新志愿服务。”
 
  两年前,作为新生的会计与金融学院2019级学子徐一铭也从迎新志愿者身上汲取到了力量。“当时从学长学姐身上感受到了热情和温暖。迎新志愿者让新生更直观地感受到‘嘉’的温馨。我希望能将这样的‘嘉’力量传递下去。”大二、大三他都参加了迎新志愿服务工作。他透露,“奉献也是一种快乐。因为我们不是单独一个人,而是一群人。”
 
遇见多彩之“嘉”
做好规划迎接新生活
 
  对于新“嘉”人们来说,虽然成长背景和经历不尽相同,但是大学都是一段新的征程,也是梦的开始。踏进“嘉”门,他们勾勒好了大学生活最开始的模样。
 
  “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新生张雅铭最想做的事是打好专业基础。高考成绩超过辽宁省特殊类型招生录取线42分、超过本科线209分的她透露报考嘉庚学院的原因是,“环境好、师资好、整体都很好。”她说,“收到录取通知书时,我有一种为高中三年画了圆满句号的感觉。希望四年后,我也能为自己的大学画上美丽的句号。”
 
  “蓝天、白云、绿树、红屋顶,我们的学校色彩鲜明、环境优美,是一个适合学习的地方。”设计与创意学院新生文韬茏描绘了大学的模样,“我想要学好专业,用所学知识创作丰富多彩的作品。”
 
  “学校和我想象中的大学比较吻合,是我理想中的大学。”出生于2005年的人文与传播学院新生杨湘渝,虽然年纪较小,但对自己的大学规划较为清晰,“我希望过一个充实的大学生活,在这里能学会自律,打磨制作技术,交到更多朋友。”
 
  “想学好专业课,弹好吉他。”考过吉他十级的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新生黄文鑫杰带着心爱的吉他前来报到。他希望自己的大学生活能丰富多彩,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迎新期间,我校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到现场走访各迎新工作点,并与新生亲切交流。看到2021级新生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院长王瑞芳深感欣慰。他代表学校热烈欢迎新“嘉”人的到来,并感谢新生家长对学校的支持。他寄语新生,“更快地适应新环境,融入即将到来的军训和学习生活,多交新朋友,多学新知识,拥有一个快乐充实的大学生活。”
 
迎新花絮:
 
当18岁的TA遇上18岁的“嘉”
入学报到更像是一场特殊的成人礼


新生林海玲在生日当天开启新征程
 
  从年龄分布看,我校2021级新生“主阵营”为2003年生人,约占六成。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也成了“嘉”的同龄人——创办于2003年的嘉庚学院今年同样是芳龄18。
 
  在今年的新生中,有一些人的阳历18岁生日(8月26日)正好是大学报到的日子。当18岁的他/她遇上18岁的“嘉”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呢?
 
  在生日当天开启新征程,对于来自广西的新生林海玲来说意义非凡,“这象征着新的希望和新的开端。‘嘉’给了我一份温暖的生日礼物。”她表示,迎新志愿者的热情、注册点的高效率、学校的美丽都让她感受到了“嘉”的美好。初到学校,她想把整个校园都好好地游览一遍,“在大巴车上,已经领略过部分景色,但‘嘉’的美丽,怎么都看不够。”当天,她的生日愿望是,“在‘嘉’里探求知识,认识更多的朋友,学到真本领。”她也祝愿18岁的“嘉”铸就新的辉煌。
 
  18岁本来就是一个意义重大的年纪。对新“嘉”人来说,入学报到更像是一场特殊的成人礼,有着不一样的意义。未来,他们将见证“嘉”的发展,也将与“嘉”共同成长。
 
 
刚毕业的学长学姐在宿舍留了一封信
“自律的人,生活都在发光”


新生刘九天收到一份特殊的“大学通关攻略”
 
  一封信让大学宿舍某个铺位的前后两任主人隔空握起手,交了心。从北京飞来的新生刘九天刚放下行李,就在他的宿舍铺位上发现了一封给自己的信。准确地说,这封信是给丰庭园区某楼某室4号床的新主人,而刘九天正是这位新主人。
 
  在我校开展的 “一封‘嘉’书 ‘嘉’缘传承”活动中,15位今年夏天刚刚毕业的学长学姐在离“嘉”之际,分别留书一封,给即将入住的学弟学妹。为刘九天写信的是英语语言文化学院2021届优秀毕业生顾逸顺。
 
  对顾逸顺来说,未曾谋面的刘九天是同住一个铺位的有缘人;而刘九天更觉自己是“幸运儿”。顾逸顺在信里告诉刘九天,“保持自律,学会把握自己的时间与生活。自律的人,生活都在发光”“迷茫的时候可以停下脚步,想一想,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更多的学长学姐在信里以“简单介绍一下我在大学四年中获得的荣誉”“分享一下,我8个学期拿了7次奖学金的经验”等方式来激励学弟学妹。有意思的是,学长学姐们不约而同“敲黑板”,要学弟学妹不要听信一些毒鸡汤,譬如,“上大学就轻松了”“不挂科的大学是不完整的”等。
 
  “我不是很建议在大学谈恋爱……它在时间和金钱上的消耗以及对自身学习的影响需要你进行合理的权衡。当然,如果遇到特别喜欢的,那就大胆向她告白吧!”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2021届毕业生、“嘉庚之星”涂学彬特别在信里和学弟聊起爱情这件美好的事。不过,读信的学弟说,最触动他的并不是这部分,而是“学长说,要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我现在感觉有些迷茫,所以,这点很重要!”
 
 
试问这一届大学生的姓名有多酷?
马啸林泉说:还可以,就是太长
 

 
  叡(ruì)、皛(xiǎo)、燿(yào)、雩(yú)、彧(yù)、焮(xìn)、酰(xiān)……一眼望过去,您可以有底气地大声读出哪一个或者哪几个字?这些让人感觉很不熟的字都出自我校2021级本科新生的花名册。个性鲜明的新生姓名成了每年迎新的一道风景线。
 
  当然,表达个性并非只有选生僻字这个方向,也有熟得不能再熟的常用字,但组合成名,殊途同归,同样让人感受到了“很不一样”的意味。譬如,沐芝、冷野、晨鸣、兰若、芷兮……像不像从小说里走出来的?还有,开心、永远、超然……没错,这都是名字。
 
  “这是我和孩子爸爸一起想的名字,我们觉得,姓名是我们给予她的第一份礼物,应该要特别一点!”家长黄女士和丈夫共同为女儿想了一个三个字的名字:羽星阁,“‘羽’,是希望她勇敢翱翔,自由成长;‘星’,发光,但不用多么耀眼,有自己的光就行;‘阁’取的是恩阁之意,代表情谊。”黄女士说三个字各有涵义,合起来就是他们对女儿的祝福。加上姓,这位被会计与金融学院录取的女孩,姓名长达四字。
 
  以往常见的四字姓名多是因为复姓,比如欧阳,或者来自少数民族同胞。今年,我校发现了新的趋势:姓名公式=1(父姓)+3(名字)的情况渐多;姓名公式=父姓(1)+母姓(1)+2(名字)的情况也渐多。
 
  譬如,来自大连的马啸林泉同学就属于第一种公式。“我爸帮我取的名字,创意来自成语‘啸傲林泉’。”女孩小马说,出生于“70”后的爸爸是个金庸迷,大概是希望她的人生可以逍遥自在。当被问及是否喜欢自己的名字时,小马说:“还可以,就是太长了,签名时总感觉空儿不够。”她说,“叫我林泉就可以。”

(转载需标注来源“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