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召开劳动教育“小绿”专场交流研讨会

撰稿:学工部、团委 杨鹏  摄影:学工部、团委 张倩瑜  
2022-01-21


  1月19日上午,我校在主楼群3号楼709会议室召开劳动教育“小绿”(校园公共自行车)专场交流研讨会。
 
  副院长洪永强,党委副书记王洁松,院长助理、学工部部长、团委书记姚祖婵出席会议。学工部、团委,资产与后勤管理部,保卫部,机电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等单位代表参加研讨会。大会由王洁松主持。
 
 
  会上,姚祖婵结合“小绿”现状,从“小绿”项目背景、意义、必要性以及运营方案等四个方面,就《关于将“小绿”打造成我校劳动教育示范课程的方案》(草案)进行了详细阐述。她表示,王瑞芳院长高度重视“小绿”的可持续性。“小绿”是一道美丽的校园风景线,也是校园环保理念的具体呈现,是同学们公共道德的试金石。我校将“小绿”作为有效的思政工作载体,通过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方式,建设好高参与度、广泛度的“小绿”运行机制。在劳动教育示范课程中,参与的学生可以学习有关“小绿”维修保养的技能,在实践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劳动积极性、主动性、责任感、自豪感。
 
  保卫部、资产与后勤管理部相关负责人员结合部门职责做了相关工作的通报。
 
  与会人员围绕“小绿”运营、服务、管理、奖励机制、场地、师资等话题,进行了深入讨论,提出了诸多可行性的意见建议。团委副书记李三伟从校园文化角度提出,在扎实做好“小绿”公开课的前提下,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组织开展“小绿”文创征集与主题征文活动。机电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尤晓萍围绕师资配备、具体组织方式、场地规划等方面阐述,力求给学生打造体验式教学,助力学生提升劳动技能。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助理周亮聚焦项目的可持续性,提出实行校园废旧自行车的“回收、拆解、再生、管护”的“校园内循环”,并将其纳入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社会外循环”产业链中,以响应双碳战略。他建议在“小绿”劳动教育模块基础上,逐步融合再生资源、自行车机械结构等知识模块以及工程实践技能训练模块,最终建成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或社会实践一流本科课程。他表示,在激励机制上,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双碳”战略公益活动创新平台将设立“闽都嘉庚公益奖”,来表彰热心全校“小绿”公益活动的师生团队与个人。
 
  机电工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赵新根结合“五育并举”,提出将“小绿”劳动教育打造成劳动教育精品课程的思路。
 
  学工部、团委秘书杨鹏结合工作,提出要加强学生规范使用、文明使用“小绿”的教育引导,不断夯实现有“小绿”队骨干的维修技能,通过面向全校招募志愿者的方式来扩大劳动覆盖面。
 

 
  王洁松指出,“小绿”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一种校园文化,要将它育人效果发挥好,要借鉴共享单车的运营模式,推进“信息智能化+劳动教育”管理模式,提高“小绿”劳动教育管理水平。
 
 
  洪永强在总结发言中指出,学校开展“小绿”劳动课程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是新时代国家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他强调,一要完善教学组织和管理,鼓励更多的学生团队加入维修和改造“小绿”中来,形成我校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要针对目前“小绿”开展情况、效果与特色进行全面总结,分析不足,提出可行性的解决对策。二要注重劳动教育效果与覆盖面,提升学生参与效果和质量。切实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从学生角度出发,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组织开展体验式教学,创新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进一步优化劳动实践学分认定管理,规范实践工作认定环节。三要持续做好“小绿”的内循环工作,鼓励毕业生捐赠自行车以及定期做好校内各停放点的“僵尸车”分类,集中改造,持续补充“小绿”资源。
 
  据悉,“小绿”为我校的共享公共自行车,2010年首次投放,主要源于废旧自行车的改造、校友捐赠以及学校采购,目前运行的“小绿”有1500辆左右。它是“嘉园”一道美丽的校园风景线,也是校园环保理念的载体。
 
  编辑:传媒中心 甘丽红

(转载需标注来源“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