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江讲坛】厦门大学周昌乐教授:人类终将走入智能社会

撰稿:学生新闻社 王汶静  摄影:学生新闻社 李思维 江欣霖  
2022-05-12

  目前的人工智能科技有多先进?在发展的道路上,人工智能又面临着怎样的困境?面对未来的智能社会,人类应如何自处?
 
  有关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的种种问题,5月11日,在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经管大楼301教室举办的“鹭江讲坛”上,厦门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系博士生导师周昌乐教授进行了详细的解读。
 
 
  周教授从“机械手”讲起,介绍了应用于众多领域、身处不同地理环境的智能机器人。视频中的机器人不但可以构成全自动化的生产流水线、作为战士参与军事行动,还可以烹饪美食、画国画、写书法、创作优美的歌曲。周教授还展示了厦门大学研发的智能对话机器人。面对不同的指令和提问,该机器人出色的表现引发在场学生的阵阵惊叹。讲座中,大量的生动实例使学生对人工智能科技的先进水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智能机器技术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困境。“计算机和人之间有一条鸿沟,这条鸿沟叫意义鸿沟。”周教授指出,机器精于形式规则,而人类善于意义领悟。计算机目前的所有程序都是预先编程,因此,无法处理应急突发事件。人工智能的困境源自于计算机无法放弃预先编程的计算方式。
 
  讲到科学家对智能技术瓶颈的突破时,周教授从计算方法的革命、研究本体的转变以及终极目标的革新这三个角度阐释了智能机器的发展趋势。他强调,未来的机器人不但有硬件、软件还会有湿件(指软件﹑硬件以外的其它“件”﹐即人脑﹐通常指人脑和机器连接起来的设备)。这是突破机器意识自觉能力的重要途径。人工智能将来的发展不可限量。
 
  “人类一定会走进智能社会”,周教授认为,面对即将到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人们应当重视道德价值的重建、职业分布的调整和人机交往方式的改变。
 
 
  在听完讲座后,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2021级学子李婉情表示,周教授所讲的内容,如改造拇指变成手机的应用等让她对未来的智能社会充满想象。她说:“这场讲座让我们开拓了思路,增长了见识,也让我燃起了学习的热情。”
 
  据悉,“鹭江讲坛”是一档由厦门市委宣传部和厦门市社科联主办、向大众和基层宣传科学理论及普及社科知识的公益讲坛。讲坛内容涉及时事政策与社会热点、经济金融、法律知识、历史文化、健康养生等方面,2015年6月在我校设立举办点。
 
  编辑:传媒中心 甘丽红

(转载需标注来源“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