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导报]大学生愿意做“宅一族”?

来源:海峡导报  记者 明小莉 实习生 谢恩慈 陈正扬/文 张向阳/图
2009-03-06

 

  “宅”,原多指住所、房子,而时下,“宅男”、“宅女”、“宅一族”更是一种流行语言。“宅一族”沉迷于自己的兴趣,不问时事、不与他人来往。有现象显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愿意成为校园里的“宅男宅女”。

  有人认为,在当前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的情况下,大学校园里的“宅一族”更难找到工作。那么,“宅一族”有着怎样的想法?过度“宅化”会对大学生带来什么影响?《学堂》记者进行了相关调查和采访。

  现象调查

  记者调查发现,大学里潜伏着为数不少的“宅一族”。这些学生上完课后,多窝在宿舍,上网、购物、看电视(包括电影、电视剧、动漫等)、玩游戏,消磨时间。他们吃泡面、叫外卖、请同学带饭是常有的事,一天不出门不足为奇,有的学生甚至“练就”几天不出门也仍乐在其中。

  人一多就会觉得不自在

  嘉雨(化名)是厦门某高校新闻专业大学一年级学生,小小年纪的她竟然自言:感觉自己老了。她说,“宅男宅女”估计都觉得自己很老了。

  小雨是典型的宅女,平常上完课就呆在宿舍里,一到周末就回家,即使回家,大部分时间也在屋里呆着。“人一多我就不自在,连拥挤的食堂我都非常讨厌!”小雨说,因为讨厌食堂的拥挤,她经常在宿舍吃泡面或者叫外卖,再不就干脆饿着。

  由于天天呆在宿舍里,小雨和同学的交流很少,到现在和班上的同学还不熟,碰了面打招呼的也没几个。

  刚进大学的那会儿小雨曾加入过学生会。一关一关地考核、面试,好不容易进去了,呆了半个月,她自己却申请退出了。不愿意和人相处是主要原因。小雨说学生会有的同学经常玩游戏,而和陌生的人在一起疯闹却让她觉得放不开,甚至有点无所适从。“我不喜欢认识新的人、不喜欢新的环境,觉得复杂,还很麻烦!”

  在宿舍,小雨大部分时间是对着电脑的。上网看电影、听歌、聊天,有时也不知道能做什么,但是还是会开了电脑坐上一整天。

  小雨所学的是新闻专业,现在是学校记者团的一员。除了对新闻的爱好,记者团的活动较少,且多单独行动,是她加入的重要原因。

  当提及做新闻难免要和陌生人打交道,到时怎么办时,小雨苦恼地说:“这就是我现在很困扰的问题。我很喜欢新闻,可是我现在却在考虑,自己到底适不适合、是不是该放弃?”

  一台电脑啥事都解决了

  另一所大学的大四学生王珏评价自己为 “比较另类的宅女”,按她自己的话说,蜗居在宿舍的时间有一定选择性。

  王珏性格开朗,丝毫看不出如一般宅女的内向。从大三到大四,她做了一年的“宅女”——— 因为迷恋上了网络游戏。那段时间里,她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开电脑。上完课就到超市采购一番,泡面、薯片、奶茶应有尽有。最多的时候,一次性买了四大袋东西。把“战果”搬回宿舍后,她就对着电脑上网玩起游戏来,如痴如醉。

  除了玩游戏,她还喜欢在网上下载自己喜欢的明星的音乐和图片。把音乐刻成DVD、把图片做成海报,然后在网上拍卖。每张光盘的价格在10-50元不等,而卖海报已经给她带来了近千元的收入。

  王珏自言喜欢呆在宿舍并不是性格的原因,“现在这个社会没有出去的必要,什么事情都能在家里做”。

  “还有什么事不能在家里做,还有什么事一台电脑不能解决呢?”王珏说,朋友中很多也都是 “宅男”、“宅女”,而且个个郎才女貌。大家不喜欢出门的原因是觉得没必要。购物可以上网,看电影可以上网,见朋友可以视频,看书也有电子书可以下载;至于吃饭,只要定期采购,在家做做、吃吃零食也就打发了。

  学生发言

  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宅一族”多因为网络而能长时间“呆得住”,换句话说是依赖网络,甚至是过于沉迷。对大学校园里的“宅”现象,褒贬不一。有学生认为,依靠网络是时尚、是时代发展的趋势,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他人无权干涉。但更多的受访者表示,大学生应当多接触真实社会,多与人沟通和交流,不应过度依赖虚幻的网络。

  通过网络也能获得信息

  大学“宅一族”是不可忽视的群体。在当前金融危机影响下,找工作的压力更是明显,而现在也正处于应届生外出实习的阶段,蜗居在宿舍,是否会对他们的就业或自身发展有影响呢?

  即将毕业的厦门大学医学专业的王同学告诉记者,她平时就经常窝在宿舍里,觉得在宿舍里可以和同学共享就业信息,而且不耽误在学校的论文等事宜,能够一举两得。

  福建农林大学会计学专业的小杜也经常窝在宿舍。“虽然推迟了与社会接轨的时间,但是也避开了如今的就业现状”,他认为自己应先在宿舍里进行充电、韬光养晦,而且通过网络也能得到外界大量的信息。

  另外,小杜还在淘宝网上开了一家网店,专门卖鞋,“这比起那些在外实习的同学赚的钱更多。”

  同是农大的小李就读于工商管理专业,他也是典型的“宅男”一族,他认为这跟群体影响有关。作为学生,不管在学习还是社会实践方面,都会拿身边的同学做比较,“而当看到身边的人找工作都没有很大进展的时候,自己也会懈怠。”小李显得有些无奈、有些困惑。

  玩游戏,是他大学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现在时间一大把,也就继续玩。”偶尔他也会在网上投投简历,但是网上投递简历很少被关注到,所以就更削弱了他对找工作的积极性。

  到外面闯出自己的天地

  接受采访的大学生中,更多人选择远离宿舍,希望到外面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学工商管理的小陈以前也爱窝在宿舍里。基于一些企业单位开出的待遇条件无法让人满意,小陈“宁肯不做也不去赚经验。”他只在网上简单投了几份简历,结果却是石沉大海。

  直到前段时间,在同学的影响下,小陈才主动参加了招聘会和一些企业的面试。目前,他在361度得到了一个实习机会,“待遇还不错。”对于争取来的这些东西,小陈如今很珍惜。

  跟他同班的廖同学去实习的第一天,就掌握了衣服鞋子的材质之类的常识。他说,这也算是一种经历,“身边的朋友之所以蜗在宿舍里都有一个共同的理由,那就是金融危机。其实工作并不难找,就看我们是否愿意、是否有坚定的目标。”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旅馆管理专业的陈东 (化名)告诉记者,他们的专业实践性比较强。他发现,实习后获得了更大的信息量,而这些是“宅一族”无法得到的。“现实其实远比想象的要残酷,我们在学校里的想法都太天真。”陈东说若在大学几年,仅仅是读书和蜗居,那么,这样的大学生活是不完整的,“并不否认有些窝在宿舍的同学已有准备,但他们缺少和社会的接触,会对自身工作的薪资待遇产生不客观、不理性的认识,对就业方向的选择也不利”。

  专家观点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大学校园里“宅一族”的出现?只是单纯的“网络成瘾”吗?这样的生活方式是否会影响到就业、影响个人发展?对此,记者采访了厦门大学社会学系心理学副教授戴小力。

  外面的世界其实更精彩

  戴小力告诉记者,有研究表明:目前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有下降趋势。这与长期、过分地依赖网络不无关系。他分析说,整个社会是数字化生存社会,网络可给人们提供个人生活所必需的条件,比如购物、娱乐、沟通。在数字化生存这样的大背景下,依靠网络的生存方式也可说是一种趋势。故而很多大学生选择网络,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

  不过,戴小力强调:不论网络多么强大,我们都应尽可能地将其作为学习、生活的工具、手段、平台,而不是生活的舞台。生活的真正舞台还是应该在现实社会中。

  戴小力认为,大学生“宅一族”的出现有两种可能原因:

  其一,因为长时间沉迷网络,导致其与人的具体、直接交往能力下降,从而使得这样的学生出现人际交往恐惧、刻意回避人群;

  其二,学生性格较内向,对社交有恐惧、焦虑心理,由此把大部分生活转向网络,以避免社交。时间一长,其结果则是加重了学生的社交障碍,形成恶性循环。

  戴小力说,现实生活中过分依赖网络、沉迷于网络而蜗居宿舍,将影响到与现实生活中人的交往、沟通。过度“宅”化,与人直接的、具体的交往能力将弱化,进而导致出现人际关系淡漠、社会适应性较差、学业和个人发展存在障碍等问题,对就业也会有影响。因为不论你通过什么途径找工作,面对面的沟通是不可避免的,即使通过网络应聘到企业,最终进入单位后也还是要与人接触。

  戴小力提醒大学生,要大胆面对现实,多与人沟通。走出宿舍,走出狭小的世界,“外面的世界更精彩”。

  集美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张晖怀也强调:大学生一定要走出去。他表示,现在企业看重的主要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包括了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等。人具有社会性,必须要与现实中的人接触。学生应主动出击,走进社会实践锻炼,而不能沉迷于做“宅一族”。

  学堂记者 明小莉 实习生 谢恩慈 陈正扬/文 张向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