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独“嘉”记忆】卢童:在“嘉”四年的成长看得见

撰稿: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卢童  
2020-06-25


 
  姓名:卢童
  所在院系: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毕业年份:2020年
  独“嘉”经历:曾任2016级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二班班长、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第十届团委学生会团务中心主任;多次获评校优秀共青团干部、优秀学生干部;2020年主动报名参与河南省信阳市红星社区疫情防控工作,被评为“浉河区疫情防控优秀志愿者”;在校期间累计志愿服务工时662个小时,获评嘉庚学院2019-2020年度“十佳志愿者”。
 
  一转眼来到了2020年,我们要毕业了。由于疫情原因,最后一学期好好留在学校的计划没办法实现了。“嘉”承载了我们太多的回忆,真的想认真地和她说一声“再见”。
 
  再见了,月亮桥的“脱单传说”;再见了,操场上吹过的海风;再见了,曾经一起看过的流星雨......
 
  再见了,我的家。
 
初见:一眼万年
 
  2016年8月28日,从河南信阳出发,千里迢迢,我终于来到了那个传说中的“艾利斯顿”——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在这里开始了我的大学生活。
 
  刚见到“嘉”的第一眼,我就被惊艳到了。学校的环境真的很好,什么都显得很新鲜。从车站到码头,再到学校,一路上都有学长学姐热心引导。交谈间,他们的热情让我少了几分生疏感。
 
  接下来,我慢慢地和身边的同学打成一片,慢慢地感受着大学校园生活,慢慢地爱上这片土地……
 
  你好,“嘉园”,请多指教。
 
幸运:感谢相遇
 
  来到“嘉”的我是幸运的。幸运的不仅是能够拥有很好的生活环境和学习资源,还有遇上了一群有趣的小伙伴,经历了许多有意义的事。
 
  “这是一所不一样的大学”。到“嘉”之前,我就注意到这个宣传标语。当我融入这个大家庭时,我才真正体会到了她的不一样——那种切切实实的来自“嘉”的温暖。
 
  “以学生为中心”,嘉庚学院确实做到了这一承诺。我是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一名学子。在我们学院,一学期有三次的院长恳谈会;在这里,有认真负责的老师,他们会在你最需要的时候给予你帮助和鼓励。我真的很感谢在这里遇到的每一位老师,我能有现在的进步和成绩离不开老师们的悉心教导和陪伴。在这里,我认识了很多优秀的朋友。我的室友们、同学们、搭档们。我很幸运在最美好的年纪遇到了一群有趣且温暖的人。我们一起旅行、泡图书馆、筹备活动等。这些小伙伴让我这四年既充实且快乐。
 
  感谢相遇,感谢经历,这些我会永远记得。
 
回首:看见成长
 
  “嘉庚学院是一所很好的学校,是一个很好的平台。”这是我深信不疑的一句话。回首在“嘉”这四年,自己的成长真的看得见。
 
  大一刚开始,我便热衷于各种学生活动,竞选班长、参加学生会、报名社团……这里有太多选项让我们去选择。刚开始,我懵懵懂懂地参与了很多,这些经历让我日后能更清楚自己更想去做什么。
 
  “优秀就是把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坚持做到极致。”大学期间,我坚持参加公益活动。因为对支教感兴趣,大一的我加入了西部梦想社团,迈出了公益的第一步。后来,参加了义卖、募捐、支教等活动,我逐渐享受这种奉献的感觉。
 
  我也一直在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团学会参与学生工作,从大一的一名部员,慢慢地成长为主席团的一员。有时候,我会去翻看自己上台演讲的视频,看着自己从紧张到游刃有余,我感受最多的是自己成长了太多。这四年来,我从一开始的什么都不懂,渐渐地能够独当一面。
 
  即将毕业,我最想对“嘉”说的是感谢——感谢“嘉”让我遇见了志同道合的小伙伴,感谢“嘉”让我得到了许多锻炼,更感谢“嘉”让我遇见了一个更好的卢童。
 

卢童和西部梦想社团的小伙伴们
 
 
【我的独“嘉”记忆】互动征集 



  毕业季,离别时,你是否也有很多话想说?大学四年,最好的年华,在最美的“嘉”,遇上最好的你我,留下美好的回忆。如果在离别之前还来得及,你是否愿意把你在“嘉”的独家记忆和我们一起分享呢?

  征集内容:书写毕业心情,讲述大学故事,发表临别寄语。你还可以提供自己在大学期间有阶段性意义的照片,以图片讲述自己在“嘉”的成长变化。

  互动方式:将图片及相关文字、联系方式发送至邮箱:news@xujc.com
 

  编辑:传媒中心 甘丽红

(转载需标注来源“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