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艺人听戏曲逛展馆,大学生“沉浸式”游历非遗文化璀璨之城

撰稿&摄影:“闽乡的诱惑”实践队
2022-08-03
 

 
  为深入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现状,7月,我校暑期社会实践队“闽乡的诱惑”(以下简称实践队)前往福建省泉州市展开为期3天的调研活动。值得一提的是,泉州是全国唯一一个同时拥有三大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名册)项目的城市。
 
  据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共3个类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计划、项目和活动(优秀实践名册)。截至目前,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共计42项,总数位居世界第一,其中,泉州占5项。
 
  泉州5个项目及其入选时间分别是:2009年,南音和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闽南民居)营造技艺,同时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20年,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再次入选该名录;2010年,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
 
第1站·访会长
 

 
  在泉州市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会,黄溪水会长、吴庆伟主任和潘玉磷主任向实践队队员们介绍了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与传承情况。
 
  “泉州历史悠久,在宋元时期是世界第一大港,其开放包容的态度让各种宗教文化在这里和谐共处。”黄溪水说,一代代人初心不变的坚守,才能让非遗文化得到很好的保护并传承下来。
 
  队员们在领略非遗文化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大学生应进一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讲好中国故事、推动文明交流互鉴重要论述精神,为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国内外传播等,贡献一份青春力量。
 
第2站·逛展馆
 



 
  实践队还参观、走访了泉州侨批馆和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在福建方言中,把书信叫做“批”,闽南华侨与家乡的书信往来即为“侨批”。侨批是海外华侨心系家乡亲人,艰苦创业拼搏的历史见证。泉州侨批馆设有六个展厅,分别从侨批概况、家国情怀、艰苦创业、诚信守诺等方面,用泉州档案馆馆藏的300多封侨批和近100件实物,展示侨批这一世界记忆遗产的独特魅力。
 
  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作为泉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闽南文化生态保护中心”,展馆主要分为物华、泉腔、民俗、手工四部分,活态展示了48个非遗项目、650多件非遗展品,通过各种先进技术,让非遗“活”起来“动”起来,能“唱歌”,会“说话”。据悉,该馆是全国最大的非遗馆。
 
第3站·看戏听南音
 



 
  拜访南音乐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李建瑜,现场聆听李先生弹奏南音琵琶;到南音演出现场,体验演奏南音乐器,并采访南音演奏者;走访高甲戏传承中心、梨园古典剧院……在泉州期间,实践队队员们浸润戏曲,感受璀璨非遗。
 
  据悉,高甲戏又名“戈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发祥地为福建泉州,是闽南诸剧种中流播区域最广、观众面最多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而泉州梨园戏是中国福建稀有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保留着唐宋南戏特色,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它植根于泉州,并随著泉州人的足迹而流传到台湾,以及东南亚等地。
 
 
  编辑:传媒中心 陈巧恩

(转载需标注来源“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