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嘉园”!4000多名新生一起向未来

撰稿:传媒中心 学生新闻社 何俐璇  摄影:传媒中心 朱鲜艳 学生新闻社 覃焕鸣 段君毅 陈菲 曹恺雯 蔡昱琳 庞雅文 李建淳 校友会秘书处 乔扬 航拍:黄建清  
2022-09-08
  
1/34
党委常务副书记黎永强(中)到现场走访迎新工作点  
2/34
副院长鲁同安(左)到现场走访迎新工作点  
3/34
副院长雷锐生(中)到现场走访迎新工作点  
4/34
纪委书记陈东军(右)到现场走访迎新工作点  
5/34
党委副书记、迎新工作总指挥王洁松(中)到现场走访迎新工作点  
6/34
  
7/34
  
8/34
  
9/34
  
10/34
  
11/34
  
12/34
  
13/34
  
14/34
  
15/34
  
16/34
  
17/34
  
18/34
  
19/34
  
20/34
  
21/34
  
22/34
  
23/34
  
24/34
  
25/34
  
26/34
  
27/34
  
28/34
  
29/34
  
30/34
会计与金融学院新生文小火收到了一份来自同专业学长的“大学通关秘籍”  
31/34
  
32/34
  
33/34
  
34/34
  “我希望变得更独立,能学会自律。”
  “我想当一名设计师,希望在这里学好本领。”
  “多学新知识,多交新朋友,希望和舍友成为好哥们。”
  ……
  9月8日是厦门大学嘉庚学院2022级新生入学报到的日子,4000多名新生顺利到校。“从今天开始我们都是梦想‘嘉’!”正如迎新展架文案所示,来自全国各地的他们怀揣梦想,到“嘉”开启新的追梦之旅。
 
邂逅安全“嘉”:感受到家的温馨与用心
 

 
  上午八点,我校中门已有不少新生前来报到。他们挥手和家人告别,经过测温、查验身份、亮入校码等流程,踏进了“嘉”门。
 
  “一路都很顺利。”和新生刘珊一起到“嘉”的还有2个行李箱、3个包、2个画布等物品。原本她还在为如何搬运行李担心,没有想到一到学校,就有行李搬运工人和志愿者帮忙。她在给父母报平安的信息中表示:“学校的安排很好,不用担心。”
 
  “学校很大,志愿者们很热情。一到下车点,志愿者就帮忙提行李。一到宿舍还收到了我们学院准备的专属矿泉水,仪式感满满。”来自云南的新生张云莉在厦门旅游客运码头接待点报到,通过专船专车到校。一再感叹学校用心的她表示,“学校是我的第二个家,真的很爱。”
 
  “希望能给学弟学妹们留下最‘嘉’的初印象。”人文与传播学院2020级学子魏娉婷第二次参加迎新志愿活动。在南区迎新车下车点做志愿者的她,主要工作是引导新生和帮忙搬行李。她清楚地记得两年前自己报到的场景,“当时帮我的志愿者学姐特别温柔,那时我就想以后也要当志愿者,将这份热情和温暖传递下去。”
 
  为了保障新生平安到“嘉”,我校各个迎新工作组在此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召开迎新协调会,进行迎新氛围营造和宣传,准备防疫物资,制定合理的交通方案,与漳州开发区公安、交警、消防等职能部门协调;在厦门主要交通枢纽(高崎国际机场、厦门北站、厦门旅游客运码头)设迎新接待点,采用点对点的方式将新生送达校内;校园里安排接驳车穿梭运载;组建、培训了一支由学长学姐组成的迎新志愿者团队;开展秋季学期疫情防控演练……
 
成为梦想“嘉”:期待开启新的逐梦之旅
 

 
  到“嘉”了,新生们忙着布置自己的新家,也忙着认识新朋友,更期待开启自己的逐梦之旅。
 
  “太巧了!”来自泉州的新生郭泉洁在中门等接驳车时,邂逅了舍友丁梓桐。更巧的是,她们都带了乐器来上学。会拉小提琴的郭泉洁希望能加入学校的器乐队,而丁梓桐则想加入尤克里里社团。对于即将开启的新生活,她们的步调也很一致,“泡图书馆,好好学习,争取能考上研究生。”
 
  “只带了一个行李箱,很重,40斤。”设计与创意学院新生孙鹏飞来自内蒙古自治区,在他从两千多公里外带来的行李中,有三分之一装的是特产——奶制品和牛肉干。他特地为班级的50多位同学每人准备了一个特产小礼包,还用心地附上小纸条:很高兴认识你,交个朋友,以后互相帮助。“我们内蒙人就是热情。希望能和新同学成为好哥们。”不远千里前来求学的他也希望在“嘉”里学好本领,“想当个设计师,希望毕业后找到好工作。”
 
  对于机电工程学院新生陈珍豪来说,在这样美丽的“嘉”开启18岁,是最好的成人礼。今天生日的他说:“一路上过来,我感受到了满满的惊喜。校园很美,学校很用心,这些都是美好的生日礼物。”他透露,第一个在“嘉”的生日,将和4位高中同学一起过,“我们都很喜欢嘉庚学院,希望能在这里遇上更好的自己。”
 
  会计与金融学院新生文小火说自己很幸运,收到了一份来自同专业学长的“大学通关秘籍”。他所在床位的前任主人是“嘉庚之星”、“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奖学金获得者、被香港科技大学录取的校友王融,王融将自己大学生活的经验和感悟写在信里留给了下一个入住的学子。“感受到了榜样的力量。”文小火说,自己会听取学长的建议,好好规划,过一个充实的大学生活。
 
成长“嘉”寄语:勇敢逐梦,绽放青春


 
  受疫情防控影响,虽然家长无法陪伴孩子入校,但管理学院新生李殿柱的家长李先生表示:“现场很有序、效率很高。通过线上教学,我们也发现学校很用心在安排。孩子在这里学习,我们很放心。”和他同来的妻子还特意穿上了泉州惠安的传统服饰,“平时也穿,但没有这么正式。”他们认为大学是实现梦想的重要阶段,希望儿子在学校能够做好知识储备,成长成才。
 
  “不能送孩子去报到,刚开始很忐忑不安,但在了解学校关于迎新的各种安排之后,我们就很放心让他单独前往。”远在江西的家长文建对我校的迎新工作给予了肯定。他希望孩子在大学期间,能团结同学,尊重师长,以饱满的热情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迎新期间,我校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到现场走访各迎新工作点,并与新生亲切交流。党委副书记、迎新工作总指挥王洁松表示,希望新生能尽快适应新环境,顺利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的角色转变,在美丽“嘉园”勇敢逐梦,绽放青春。
 
迎新花絮:
 
有人填个“帅”,有人做一大桌菜!这届新生的特长绝了
 
  今秋,我校新生大多出生于2003、2004年。翻阅新生信息表,可以发现诸如“帅”“开心”“脾气好”等万万没想到的内容被端端正正、认认真真地填写在“有何特长”这一栏!
 
  “感觉特长更多了。”说起对本届新生的初印象,招生办公室主任张银平提了两点,一是本一线(特殊录取控制线)上录取生源数较2021年有所增加;第二,便是蔚为大观的“特长”一栏。
 
数量多
 
  从信息表上看,近五成新生填写了自己的特长。“同一个人拥有多项特长”这个现象也比较突出。比如来自湖南、考入建筑学院的女生吴晨,她的特长有6项,分别是书法、游泳、长跑、排球、折纸和拉丁舞;管理学院的17岁云南女孩张若馨则是古筝十级、拉丁舞六级以及散打,“小学阶段主要学古筝并拿到十级证书,后来又学了拉丁舞和感觉很酷的散打!”介绍特长之余,张若馨还特别“加推”,“其实除了这三项,音乐、摄影我都很喜欢,比较能代表我特色的还有一点:没有女生特有的娇羞,人际交往中有点自来熟的样子!”
 
品类多
 
  从这届大一新生的信息表看,新生的特长中人们熟悉的才艺占多数。比如,来自甘肃、考入国际商务学院的殷豪同学吉他10级,“初一,我自己突然对吉他感兴趣,就自学了起来。”殷豪说,父母也乐见他对吉他的兴趣,上了高中后,就帮他找吉他老师教学,并顺利考了级。
 
  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之外,诸如弓、剑术、格斗、10米气步枪等相对少见的项目也成了一部分新生的特长。最特别的是,“帅”“开心”“倾听”“脾气好”“主持控场能力强”等被认真体现在“特长”栏。“我说的是实话!”因为“特长:帅”而被关注的李前成同学说,一个人的颜值和性格是很重要的,当然值得列入“特长”行列。来自江西的他考入土木工程学院。
 
  而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肖培同学的特长也很亮,她写的是“开心”!“在不伤害到别人的情况下,把自己哄得开开心心的,就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啊。”18岁女孩肖培说,做自己喜欢的事、跟喜欢的人相处、吃喜欢的东西,身体健康平安,这就是好日子,“感觉幸运、珍惜幸运是一种能力。”
 
自信多
 
  当记者以“感觉你会是一个有故事的男同学”为由,联系上来自泉州、考入国际商务学院的陈光彬时,他的第一句话是“被你们发现了!”他说,“周围人听说我的特长后,一般是大惊讶,然后感叹:别人家的娃啊!”
 
  那么,这位19岁大男孩的特长究竟是什么?看起来特别寻常的两个字——做饭。“没特意学过。就是初一那年暑假,比较闲,多看了看长辈做饭,本身对吃有兴趣,加上有点天赋,就慢慢上手了!”关于特长的缘起,陈光彬聊得轻描淡写又自信爆棚,“拿手好菜?都拿手!只要食材齐全,中餐、西餐都会!哦,泰国菜、越南菜这类,还没尝试过,先不算。”
 
  “我爸有三兄弟,没分家呢,每次吃饭,加上爷爷奶奶(有时姑姑们也来),人数都在15人以上。”陈光彬说,他课余刷短视频,也爱看美食类的,“看一遍就差不多会做了!”
 
  陈光彬说,虽然他大学选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但他同时还有一个理想——把做饭的心得和乐趣分享给更多的人,“说真的,现在会做饭的孩子不多吧。”
 
[编辑:甘丽红 陈巧恩]
[校对:王小磊]
[审核:彭欢]

(转载需标注来源“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