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阎立峰副教授
“博雅或职业,通识或专业。这是我关于新闻学教育的思考。”
11月20日上午,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阎立峰副教授在公共教学楼三号楼小报告厅为08级新闻传播系学生做了最后一场学科专业入门指导讲座。
纵观全球的新闻学教学,阎副教授将其分为三种教育模式,即英日的史论教学、美国的实用形教学以及中国的文学性教学。阎副教授指出这三种教育模式各有优、缺点,但可以从中总结为新闻的“四会”——脑子会想,耳朵会听,脚会行走,手会写。中国的新闻学发展,也从最初的计划经济时代的只注重写,而发展到现在的想、写并行,更加强调了新闻的思想性。
“博雅一词出自西方,博雅教育是一种完整的塑造人格的教育,通过学习完善自我修养,它是相对于职业教育而言的。”阎副教授认为文科教育必须要走博雅路线。“而通识教育就是要寻求完整的知识。”完整的知识是相对于专业知识而言的,不能只局限于自己的专业知识,而要多方面了解和寻求更多其它专业、其它方面的知识。阎副教授说,“新闻传播系的同学应该要把自己的学习调整为博雅方向,要进行通识教育。”
随后他又提出新闻传播系同学应该具备的几点素质:
第一,博雅之德。这要求同学们“作为记者要对人有同情心,要懂得理解人”。
第二,通识之才。这就是说同学们应该“什么都知道一些,有事情时,请知道的更多一些”。
第三,语言为本。阎副教授着重强调了语言的重要性。他认为同学们应该用语言来推理、表达和思维。
第四,新闻敏感。这要求同学们要努力学习,提高新闻敏锐的洞察力。“新闻教育最主要的就是要教育学生具有新闻敏感。”
最后,阎副教授告诉同学们要处理好“变与不变”以及“实务和理论”的关系。所谓的“变与不变”就是“诸如新闻中采、写、编、评这样的知识是不断在变化的,而传统的理念,像道德观、价值观是不会有很大变化。”阎副教授强调,同学们应加强理论学习,“这个社会技术固然很重要,可有时我们不能轻视理论,将眼光放远些,会有意外的收获”。
会后,许多同学都表示,这个讲座让他们有耳目一新的感觉。阎副教授带来了不一样的思想和学习方法,让他们开阔了思维,获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