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90初大学生心态成长调查

撰稿:学生新闻社 刘亦婕 陈紫微 王雨菲  
2011-07-18

  引言】:90初是怎样一群人?人人网上一篇流传甚广的文章这样描述:“我们这一代人是生于非常尴尬的夹缝中的一代,可以说是80后也可以说是90后;我们抓住了80文化的尾巴却给90凶狠地咬住了脚,夹在了8和9之间,左右不是人;说我们是80后,可是80后的很多东西我们没有听说过,说我们是90后,我们却没有那么不知轻重,没有那么非主流。”

  2008年9月,90初初入大学,岁月如梭,当初刚刚成人的“大学fresh man”,如今已年近20,从18到20岁,大学生活给了他们怎样的洗礼,又给他们带来了怎样的成长?为此,我们采访了几位90初同学,和他们一起来审视自身,审视我们的心灵成长。
  
人物一

理性的理想主义者 王汝琛:吾安藜不糁,汝贵玉为琛

  王汝琛出生于1991年9月,是处女座的完美主义者,对人对事要求很严,更爱跟自己较劲。生长于古都西安的她,散发着如同牛皮纸般沉稳而内敛的文化气息。

  汝琛很忙,刚一坐下手机就响了起来,“周一要交新片花吗,好的,长度十秒钟之内……”她是学院新闻社播音部部长,“中午就跟老师讨论了一个小时节目改版的事情,晚上还要开部门例会。”从大一开始,她的课余时间几乎都献给了新闻社,从普通部员做到部长,从一般播音工作到管理策划,对汝琛来说,播音部的工作早已不仅仅是一种爱好,更多的是责任和义务。

  每个人的成长都需要一个能与之相容的环境,对于汝琛来说,加入新闻社就好比“找到了组织”。“这是进入大学以来对我影响最深的事,觉得找到了同类,最难得的是,在新闻社找到了这么多年来最有话说的朋友子航,我们简直就是一模一样的人,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汝琛说,大学对她影响最大的人,是播音部前任部长卢思颖,“她教会了我怎么用心去沟通。”理性的汝琛原本非常喜欢系统性的东西,以前的干部生涯,她习惯用方法和手段去管理,进入播音部后,她甚至一度质疑思颖的管理方式,“开始会觉得她管理没有章法,缺乏手段。”但是,思颖温暖的风格却让所有部员觉得播音部是一个温馨的家庭。在高度的团队凝聚力中,工作也很有效率。汝琛渐渐明白,原来管理可以这样。“她是那种‘我把我的真心给你,来换你的真心’。这个给我的触动非常大,所以自己在之后的工作中也尽量这样要求自己。”

  对于未来汝琛并没有太具体的计划,她说,“人是会变的,我觉得有个大方向可以,但没必要有太具体的框架,目的性太强也许反而会限制自己。”觉得自己更擅长人文方面的工作,但身在金融学专业,她有时也会感到迷茫,“人生还处于迷惘的阶段,有些事想干但不知道能不能干,还是要看机会和缘分吧。有些事还是需要去尝试,尝试后才明白自己想干什么。”“我甚至想过要说相声,”面对记者的惊讶,能说会道的汝琛笑哈哈地说,“我常想,姐要是去说相声了,贾玲还有市场吗?”

  汝琛说,她的底线是“每天都要进步一点,每天都要跟昨天的自己不一样。”在旁人看来,她独立、特别,内心的小宇宙强大,追求进步,对精神层面的东西要求高,有些理想化,有种对现实的软性反抗。这的确正如描述她名字的那句诗“吾安藜不糁,汝玉贵为琛”。

人物二

人气爆棚“小正太” 谢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如果你玩人人网,一定有机会在“校园人气之星”一栏中见到他的名字:谢良。1500多位人人好友,将近60000的主页浏览量,“校园红人”的称谓,谢良当之无愧。

  1990年12月出生,09级市场营销专业,个性自由的射手座男生,谢良的朋友遍布校园各处。随便发一条状态、照片、分享,都会引来一条又一条的回复。他手机不离身,人人不下线,更新频繁,习惯于从SNS模式的网络上获得周边的第一手资讯。红火的人气为他带来了广阔的人脉,在他的大学成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同80后相似,90初的成长的时代充满着变化。他们的成长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各种各样的信息如同滚滚洪流充斥着生活,他们虽然年轻,但掌握的信息量与利用信息的能力却是超凡的。谢良说:“我喜欢每天接触新的人,接受新的想法,这让我每天都有变化。我希望周围永远都有朋友,时时刻刻都能跟人家联系上,如果一整天没有资讯、没有网络或手机,我完全受不了,甚至连梦里都在看人人网。”采访时,谢良时不时也查看着手机。“人有个照应比较好,认识的人多了,可以避免吃很多不必要的亏。‘认识人’绝对是大学里非做不可的事情。

  因为爱好,大二时,谢良放弃了其他组织的换届竞选,“跳槽”到院艺术团当主席助理,从此终于“找到了组织”。“我最好的朋友是08国际经贸系的丁小琳,她看我大一每天都很忙却不开心,就对我说‘做你自己喜欢的事情’,当时,她的表情和语气特别坚定,后来我就果断跳槽了。”而事实证明这是相当正确的选择,谢良在艺术团里如鱼得水。

  谢良认为,一个真正成熟的人就是要对自己负责,过好自己的生活,照顾好身边的人。“大一可能会比较直白,没有顾虑别人的感受,现在能尽量理解、包容各种个性的人。”对于工作,谢良觉得自己现在比较成熟了,不管自己的观点是什么,该做的都会去做,“这是现实的要求”;而对于生活,他认为自己可能不太会处理亲密关系,比如恋爱关系,“一旦涉及自己切身问题的时候,就会陷入矛盾”。

  谢良在院外联部呆过。隔一道走廊,我们对面刚好坐了一群外联部的同学,采访结束,谢良走出咖啡厅时,几乎所有同学都跟他招呼着道别,“小良子”等亲切称呼不绝于耳。他说“大学赚的是能力和各种机会”,如此看来,也许他已经成功了一半。

人物三

快跑的罗拉 张燕君:运动是我宁死也不会放弃的事情

  燕君是个广东女孩,1990年11月出生,有魅力的天蝎座,就读于10级广电专业。她开朗爱笑,说话粤语腔浓厚,别人倒茶时会两指叩桌以表谢意。初见外形娇小斯文的她,很难想象她竟然是一位跑步高手。
 
  燕君不是体育特长生,却从小学三四年级就开始参加大大小小的跑步比赛。在学院第二届田径运动会上被校队教练发现后,她加入校队备战省大运会至今。“运动就是生命,是我永远也不会放弃的爱好。”跑步对于燕君而言,既是兴趣,也是特长,更是一种精神支柱。“因为喜欢,又能做好,所以才有热情一直投入去做。”一天不跑步就觉得少了点什么的她,是淑女如云的大学中罕见的女生品种。

  每天她需要训练三、四个小时,“虽然比较累,但是跑完步感觉很充实,可以说这个跑道改变了我很多。”燕君很笃定地说。“最大的收获就是意志力,还有很多友谊。长跑是特别需要鼓励的,那天我跑得很累,快没力气了,但是有个队员一直在陪着我跑,当时运动场上有许多人在上体育课,气氛很有运动会的感觉,好像他们也都在为我加油似的。我很感动,觉得有人支持是一件特别开心的事情。后来他问我‘你还有力气冲刺吗’,我觉得不能辜负他们,一下子又来了力气,说‘当然能啊’。”

  在燕君看来,生活和跑步其实是互相融合的。看电影《罗拉快跑》的时候,她会把自己想象成电影女主角罗拉,“把生活和跑步结合起来很快乐的,我想如果没有运动,生活会变得很空虚。”燕君的舍友说:“我们都觉得她是个很特别的女生,她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去做这件事,一般人很难坚持下来。”

  舍友爆料说其实燕君失恋后有了一些改变。她也承认,“现在想事情都会想到家里,而以前会想男朋友什么的。这也算一种成长吧。”“不知不觉人就成熟了,做心理年龄测试都说我有30岁,我的觉悟好像在18岁之后就完成了。”她显然不认为自己属于公众眼中的90后,“我很传统,比较像80或70后吧。”

  燕君有梦想,想尝试各种各样的可能性,体育工作、记者、营销策划、甚至自学服装设计再开店……当然,她也希望最终能找到一条路踏踏实实地做下去。她也有很多苦恼的事情:上大学后变得会埋怨生活;专业思路不如别人;有时抗拒与人交往;做事有些情绪化。“还有时觉得逼自己逼得太紧,对自己太严格,感觉压力很大。”

  也许燕君的聪明之处在于,她知道自己什么地方不足,有能够坚持不懈地一步一步奔跑在通向幸福的路上。

人物四

精品木头IT男 刘灵佳: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他走路总是带着耳机,不是在听音乐,而是避免跟人打招呼;他有轻度面盲症,对见过好几次的人过目就忘;他有异物排斥症,身上除了手表之外不佩戴任何东西,出门随时背着书包;他怕烫、怕辣、怕冷;他经常丢三落四……

  有这些种种可爱小毛病的,是一名叫刘灵佳的09级软件工程专业男生,其实他只是一个腼腆内向的大男孩,外号“木头”,一个名副其实的“IT男”、技术控。他是个出生于1990年8月,不像狮子座的狮子座,会装可爱跟女朋友撒娇,童心十足像个小孩子。

  “我在不熟悉的环境中比较谨慎,但在团队里比较活泼。”“木头”刘灵佳慢条斯理地说。他从小学开始着迷电脑和IT技术,初中做flash做到成为闪客帝国福建区最年轻闪客精英;大一暑假在上市IT公司研发部实习,月薪高达三千;参加智能车设计比赛,与队友捧回全国二等奖……一时半会,还真难把他的“IT从业历史”说完。

  “木头”刘灵佳有着IT男普遍具备的强大逻辑思维能力,“我不看电视剧,因为总是能猜到后面的剧情。”如果他对一件事情不信服,会寻根溯源,找到原因再返回来看是否符合逻辑。他做事情极有规划,效率很高,理智到不行。同时他亦善良心软,IT技术好的盛名传出去后找上门的事太多,他不会拒绝就只好在手机上设置了“白名单”,只有父母、女友、老师的电话能打进去。

  以刘灵佳的能力,今后谋生不成问题。“我曾经梦想成为中国的比尔盖茨,但慢慢成熟后,意识到国内外创业环境根本不一样,就逐渐把梦想缩小,现在觉得,能有个温馨的家庭就很幸福了。”现在他的职业理想是进入谷歌公司,“我很喜欢谷歌的氛围和文化,很自由。”

  他还保有一颗赤子之心,内心充满童真童趣,是个纯真的人。编程累了就会自己画会儿画、吹口琴。在互联网精神的熏陶下,他向往精神自由,崇尚普世的价值观,会为了台风后被刮倒的树而难过。

  他不把自己归为90后,十七八岁时进行心理年龄测试就显示为40好几,是早熟的90初的又一代表,思想上更倾向于70、80。在他看来,90后“挺不争气的,比较自私,不太关心社会,可也不能全怪他们”,“因为现在社会提供的信息不充分,价值观太单一,公民意识不强。”刘灵佳说,“成长就应该有个自由的环境,而现在的体制下信息不太自由。”

  刘灵佳认为:一个成熟的人,做事要深思熟虑,而且要有担当,敢于承担责任。“我觉得我还做得不够好。”他希望自己能一直保持清醒;他乐于助人,希望自己做的事情能为社会带来一点点改变。作为一个走在技术和信息前沿的IT人,他对这个时代的现状看法有些悲观,“不过我坚信未来会慢慢变好的。”

  刘灵佳的生活圈子虽然不大,但却让人觉得很圆满。他说能真正志趣相投的朋友不多,有的技术比他还要厉害。当记者问道能否成为他的朋友时,他舒然一笑,说,“Sure。”

  记者手记:这只是少数几个90初,并不能代表所有的90初和90后。但是,在走进他们的内心后,却发现每个人都闪着个性的光芒。虽然他们有着截然不同的个性和世界观,但是他们身上也有一个共性,就是会在不断的自我反省中获得成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应对着外界的种种质疑,在大学中形形色色的历练中渐渐成熟,走进走向生命的20大关。


(转载需标注来源“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