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返乡,推波助“蓝”!我校师生团队唤醒千年工艺

撰稿:设计与创意学院 鲍楚桓 黄伟杰 陈钰静  摄影:设计与创意学院 黄雨妍 郭艺泓 陈诗琪 窦星宇 池郑明倩  
2024-01-30

  村校合力,推波助“蓝”。为保护与传承福建仙游青黛印染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赓续福建地域性优秀文化基因,助力传统文化振兴赋能家乡产业发展,1月24日,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沉‘靛’千年,青黛见福”青黛印染工艺文化唤醒计划实践队前往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书峰乡四黄村,开展为期四天的社会实践活动。

  本次活动通过四个阶段的深入实践,收获了多元化、多层次的实践成果,为“高校-政府-乡村”三方构架反哺家乡农产建设道路,同时也借助当地大学生应援家乡发展的形式,为年轻人关注家乡现状、回归乡村建设提供了模式示范,获得了乡政府、官方媒体、非遗工艺传承者及当地村民的多方好评。

第一阶段——启动仪式,前期筹划

  早在2023年5月,以我校设计与创意学院唐刚副教授为代表的指导教师队伍便启动了“沉‘靛’千年,青黛见福——唤醒计划”实践项目的材料筹备与信息搜集工作,在大量实地调研材料与历史遗存文本的信息支持下,最终确立了以书峰乡四黄村传统青黛印染非遗工艺文化为核心的研究方向,制定了寒假实践活动策划方案,并完成了实践团队的相关组建工作。

  2024年1月10日,在项目启动仪式上,唐刚讲述了项目背景与实践要点,向团队成员深入介绍了仙游青黛背景信息、青黛印染工艺复原技术,及团队实践活动安排计划。

  据悉,福建仙游青黛印染是一种使用天然植物靛蓝染色的古老民间工艺,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仙游县书峰乡自宋代以来便形成了独特的青黛种植-印染产业体系,并产有全国质量最为上乘的植物靛蓝——建青黛。

  在前期准备工作中,实践团队对书峰青黛印染工艺中蓝印花布的传统纹样进行了数字化复刻与信息化呈现,并利用现代加工技术制作了20多份蓝染印板。其复刻作品在还原度、创新性等方面均获得仙游青黛印染工艺当代传承人黄碧红老师的充分肯定。

第二阶段——开幕仪式,实地调研

  1月24日上午,该项目开幕仪式在书峰乡人民政府大楼举行。仪式上,团队师生系统地介绍了实际调研背景下,书峰乡青黛印染产业的发展现状,并提出了专业性解决方案,阐述了项目背景、目的与实践目标,获得了当地村民的积极认可与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实践团队代表我校设计与创意学院和书峰乡政府达成了长期、可持续性的项目合作意向,书峰乡党委书记还为唐刚副教授颁发书峰乡青黛印染工艺文化研究顾问聘书。

  当日下午,团队师生前往四黄村青黛种植区进行了实地走访调研,了解当地青黛种植、印染人员的现实困境,并在青黛印染工艺当代传承人黄碧红老师的指导下,参观了具有独特自然景观的蓝靛池农业生产遗址,对仙游传统的青黛印染工艺形成了深入具体的学科性认识。

第三阶段——非遗教学,作品展陈

  1月25日,团队师生以书峰乡邻里服务中心青黛展览馆为工作地点,跟随青黛工艺非遗传承人黄碧红老师对镂空印花、扎染、刮浆等青黛传统印染工艺步骤进行了实践学习,并手工制作了数十幅蓝印花布及扎染原创手工作品。

  与此同时,团队师生还运用数字化复原技术,针对传统蓝印花布纹样进行复刻描摹,并运用现代新型材料进行纹样印版制作,为传统青黛印染工艺注入了新时代数字科技的创新性活力。

  当日上午,团队师生围绕实践成果,在书峰乡邻里服务中心青黛展览馆举办了仙游主题青黛印染作品展览,馆内陈列有团队师生设计制作的百余件蓝印花布作品,包括布袋、布扇、挂画等,吸引了仙游广播电视台前来拍摄并制作专题报道。

第四阶段——创新设计,反哺家乡

  1月25日下午,唐刚带领团队成员来到非遗传承人黄碧红老师家中,与其合作进行蓝印花布的染液制作、染色、刮浆、漂洗、晾晒等工序。团队成员积极参与各工序制作,与当地的居民亲切互动,共同参与实践。

  1月26日,团队师生在四黄村厝下溪峡谷举办了“靛·蓝·涧”书峰蓝印花布印染复原场景艺术展,现场共展出180余件师生们参与制作的青黛印染创意作品,吸引众多村民参观,及当地媒体的关注与报道。

  非遗活化、成果创新;助力文化、产业振兴。四天里,我校学子在非遗传承人黄碧红老师与带队老师的专业指导下,全面学习并复刻了传统青黛印染产业的全过程,参与青黛蓝染手工艺品的制作,并进行了信息搜集与数据化还原,为传统青黛印染工艺文化的整理与保存工作提供了科技力量支撑与创新创意新动能,以年轻人形象向全社会发出了反哺家乡产业建设、关注非遗青黛工艺文化的有力号召。

[编辑:陈巧恩]
[校对:王小磊 甘丽红 樊雨昕]
[审核:彭欢]


(转载需标注来源“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