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作家夏炜解读《挪威的森林》:全球化时代人类生存境遇的感伤寓言

撰稿:学生新闻社 耿杰 郭煜 读者协会 李婧妍  摄影:学生新闻社 刘燕玲 童路  
2018-12-14
  
1/6

  《挪威的森林》是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的成名作,自面市以来便备受关注,而从专业作家的视角来看,这是一本怎样的著作?12月11日中午,在经管大楼208教室,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厦门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夏炜深度解读了村上春树与《挪威的森林》。图书馆馆长王株梅和我校百余名师生聆听了讲座。
 
  夏炜老师著有《赝品》《铁观音》《那些花儿》等长篇小说,曾获中国最美图书奖、福建省百花奖、省优秀文学作品奖等多个奖项。
 
  “这本书自1987年问世以来,在日本已销出1500余万册(2011年统计),平均每6至7个日本人就有一人买过这本书。这是日本销售总量最大的书籍。”夏炜老师一开始就介绍了《挪威的森林》的销量,从而反映它的受欢迎程度。
 
  夏炜老师从日本文学的发展入手。他告诉大家,日本文化很奇特,它既植入和吸收外来营养,又坚持其民族特点。他以一千元日元纸币上面的夏目漱石头像为例,展示了日本社会对文学家的重视。
 
  然而,村上春树和夏目漱石这些近现代史上的传统作家不一样。夏炜老师表示,村上春树出生于1949年,受西方文化的冲击,源于全球化视野的需求,再加上受日本文化的影响以及自身的成长历程,他的文学风格偏向于欧美化。他29岁开始写作,第一部作品《且听风吟》就获日本群像新人奖,1987年出版第五部长篇小说《挪威的森林》,他被称为第一个纯正的“二战后的作家”,被誉为1980年代的文学旗手。
 
  “村上春树在当时算是一个‘问题学生’,他不爱学习,却酷爱爵士乐,喜欢英国著名甲壳虫乐队。而这支乐队唱出的《Norwegian Wood》给了他很大的灵感。于是,1987年他就以《挪威的森林》为书名写了一本青春恋爱小说。”说起《挪威的森林》的创作背景,夏炜老师认为,爵士乐对村上春树写作风格的形成有极大影响。村上春树也曾说过“若没有沉醉于音乐,我可能不会成为一名小说家”。
 
  夏炜老师还从小说特点、人物关系和小说主题等方面解读了《挪威的森林》。他认为,《挪威的森林》如此受欢迎,原因之一是书中人物切合当代青年的特点——书中主角直子觉得自己一个人孤零零地迷失在又寒又冻的森林深处。这正是年轻人必经的彷徨、恐惧、摸索、迷惑的表征。
 
  “现代社会的物化使青年开始迷失,物质生活的丰富与人的欲求膨胀,造成了精神世界的严重失衡。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减少,心理距离拉大。生活在都市的人们孤独、虚无、失落,却又无力面对强大的社会压力。都市的繁华,掩饰不了人们内心的焦虑。”夏炜老师指出《挪威的森林》受欢迎的又一原因——它引发了人们的共鸣。他表示:“对青春期迷失的救赎,作者给出了相同且简单的方式,即恋爱、友情、逃避和幻想。《挪威的森林》可以说是全球化时代人的生存境遇的感伤寓言。通过村上春树的作品,我们看到了人类共同面临的生存困境和对生命的迷茫。”他认为,伟大的作品都会关注人类灵魂的自由。
 
  此外,夏炜老师也给了同学们许多阅读、写作方面的建议。他建议同学们要跟随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去挑选适合自己的阅读作品,并以爱情小说为例列举了十部爱情小说书单,既有《霍乱时期的爱情》《红楼梦》等经典巨著,也不乏《伤心咖啡馆之夜》《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新锐爱情小说。他希望青年人去品味这些书中的精义。他借村上春树坚持每日早上4点起床写作,一天写作时间长达10小时的经历,鼓励大家:“专心做一件事,即使没有天赋,早晚也有大成。”
 
  编辑:传媒中心 甘丽红

 

(转载需标注来源“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