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一峰副院长120分钟回答42道问题

撰稿:学生新闻社 董榕华 詹成骥  摄影:学生新闻社 刘一农 李盼煌 夏晓宇 黄冠琨 张嘉辉  
2014-10-24
戴一峰副院长与新生亲切对话  
1/7
  
2/7
  
3/7
  
4/7
  
5/7
  
6/7
  
7/7

  “你们进入大学想要做什么?你们收到学校发的三份给新生的材料了吗?你们都认真阅读了吗?”

  10月22日晚上,第五场“院长与新生对话会”一开始,戴一峰副院长就抛出了三个问题,同学们都积极地回应。本场对话会,戴一峰副院长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同学们进行思考,和人文与传播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的新生展开了深入的对话。

自主学习,成为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对话会在戴一峰副院长的引导下,上演了一场文科生与工科生的思想碰撞。

  “同学们是否从学习的角度,体会到大学与中学的不同之处?”对于戴一峰副院长的这个问题,2014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同学引用了原清华大学校长梅怡琦老先生和史学大家陈寅恪等名人的名言,认为,大学更重要的是自身文化的积累,要把握机会跟老师学习。而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的同学,则从大学的自由度、学习的主动性和个人的独立性等三方面,表达了大学的学习应该以自主学习为主的观点。

  “两位同学都言之有理。有趣的是,一个引经据典,大而化之,一个条分缕析,细致入微,这在某种程度上显现了文科生和工科生思维和表述的差异,可见文理学科交叉的必要性。”戴一峰副院长以风趣的语言对同学们的回答表示肯定。他进一步将大学与中学学习上的变化归纳为4点:一是术业有专攻。二是强调自主学习,三是培育自学能力,四是提倡实践育人。他告诫同学们:“大学里自由支配的时间相对充裕,这需要同学们学会自我管理,学会自主学习。”他希望同学们学好专业,打好基础,要学有所精。

  “大家都说中文专业是象牙塔内的专业,作为一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我们应该如何将自己打造成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再次站起来提问的朱治齐问题一出,就得到了全场热烈的掌声,也得到了戴一峰副院长的详细解答。戴副院长指出,我校提倡将实践教学理念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注重培育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我校有40%的课程是选修课,这样的课程设置就是希望大家能扩大自己的知识面。相信这些措施有利于将同学们培养成为一名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学会做人,认识自己让大学生活不迷茫

  “在大学,你究竟想要什么?”,对于这个问题,不少同学表示较为迷茫。对此,戴一峰副院长指出:“大家感到迷茫,这正是我们要举行‘院长与新生对话会’的原因。我们希望通过对话会给同学们一些建议,让大家进入大学后能迅速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兴趣、树立追寻的目标。”

  “您迷茫过吗,您的大学又是怎么过的?”人文与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的新生洪鹊儿向戴一峰副院长发问。戴副院长的回答是,“要使自己不迷茫,首先要知道自己的兴趣,判断自己的能力,树立追求的理想。”接着,他问洪鹊儿是否了解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根据洪鹊儿的回答,戴副院长笑着告诉她:“喜欢与他人交流、乐于助人、又会唱歌跳舞,你完全适合学新闻。”他又对同学们说:“我希望大家能学会从兴趣中寻找目标,希望大家能将兴趣转化为对目标的追求,这样大学四年就不会虚度。”

  “在我看来学会做人更重要。”对于怎么过大学生活,戴一峰副院长还希望大家在学会学习的同时,也要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互动热烈,戴一峰副院长120分钟回答42道问题

  “文学作品与其他作品,有什么可以互相借鉴的地方吗?”对话会现场,人文与传播学院的学子还与戴一峰副院长讨论起了文学艺术。戴一峰副院长建议大家可以去看一下《艺术哲学》这本书,从该书可以知道,不同艺术形式的作品是如何相互贯通的。

  “能不能增加‘小绿’的投放”、“舍友关系怎么相处”……在长达120分钟的对话会中,戴一峰副院长回答的问题多达42道,平均不到3分钟就回答一个问题。事实上,戴一峰副院长当天从太原开完会赶回学校,下午六点多才到,七点半就跟大家进行交流。对于这样认真的戴一峰副院长,积极进行对话的新生朱治齐在会后坦言:“他很博学、很睿智,很值得我们学习。他让我们了解到我们不只是做学问,还要学会做人。”而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的行政秘书兼辅导员孟靖岳也为戴一峰副院长所折服,他说:“戴一峰副院长讲话很风趣,很平和,虽然同学们的提问比较细,但他的回答都很贴近学生,很容易让大家接受。”

  看到同学们一届比一届更加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越来越成熟,对学校的满意度也越来越高,戴一峰副院长表示十分欣慰。当记者问到他对新生最大的期望是什么时,戴一峰副院长表示,希望同学们能不辜负学校的栽培,能成为有用之才。

编辑:传媒中心  甘丽红


(转载需标注来源“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