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百度,在网页搜索栏内输入“大学生职业规划”,你会发现有一百五十多万网页“迎面而来”。而在Google trends中输入相同内容,图表则更加清晰地告诉你,自2007年3月来,每半年这个关键词就会迎来一轮新的搜索高峰。面对愈加严峻的就业压力和残酷的竞争,立志“赢在起跑线上”的“职业规划”无疑已成为近几年来大学生们日常生活中的热门词汇。
他们眼中的职业规划
与千万当代在校大学生一样,嘉庚学院的一些学生对职业规划有独到而又清醒的认识。来自嘉庚学院2007级国际经贸系的曾瑞莲认为,职业规划就是一个圆儿时之梦的旅程,曾瑞莲在入学前就已规划好了大学期间及往后的主要方向,入学后更是积极参加各类与职业规划有关的活动,“最近的那个职业测评,里面的每一个问题我都认真去做过一遍”,她不想让自己的大学四年因为错误的选择而荒废,曾瑞莲已经规划好,在这四年时光里,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并参加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自己在进入职场前打好最坚实的基础。
在嘉庚学院学生杂志《黑眸子》编辑刘程乐眼中,职业规划却是另一副模样,她说职业规划的过程就是了解自己的过程,“哪些是喜欢,哪些是不喜欢,哪些是你感兴趣,哪些是你不感兴趣,我觉得这些都包含在这四个字里。”大学四年之于刘程乐,就是一段培养自学能力,提升创新精神,完善人际关系并最终为将来的职业道路做完美铺垫的过程,而在四年之后,刘程乐希望能够把握继续深造的机会,在读了足够多的书后走向社会,展开创业之旅。
职业规划的实战体验
无论头脑中职业规划再如何风起云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却一直没有一个实践的窗口让这些大学生们放飞理想。针对这种情况,从2005年开始,广东、河南、安徽等省份相继展开自己的“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2006年,教育部更是举办了首届中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为各个省份的大学生职业规划精英们“一锤定音”。
几乎与全国各地大赛同时诞生的我院模拟招聘大赛,今年亦走入了第三个年头,这个旨在培养在校大学生就业应聘意识的比赛,由于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真实的职业规划应用环境和丰厚的实习机会,正为越来越多嘉庚学子所认可。
作为多届模拟招聘大赛的组织者,现为嘉庚学院学生就业创业促进会主席的辛鹏,对模拟招聘在大学生职业规划方面的作用极为推崇,辛鹏觉得参赛者只要在比赛中真正去投入,那么对自己能力的提升,将来的人生规划都大有助益。他说,一个来自04级国际经贸系的女同学,在参与比赛前本身极为紧张且不自信,通过一场场模拟招聘大赛下来,自己慢慢变得从容并且成熟,她的表现最终也得到了一些评委和老师的肯定。
站在参与者的角度,刚参加完两轮模拟招聘比赛的刘程乐感受到更多更实际的东西,在第二轮比赛中,无领导小组激烈的讨论和思维的碰撞给了刘程乐在领导意识和责任感方面很多启发,更为重要的是,刘程乐感觉自己的人际关系方面在比赛后有了很大的提高。
曾瑞莲同样参加了这一届模拟招聘大赛,通过比赛,曾瑞莲对“团队精神”这个名词有了更深入的体会。在残酷的竞争过后,曾瑞莲更加感受到合作的珍贵,于是在她未来的职业规划里,也有了更多“帮助”和“关怀”的因素。
作为“过来人”的职业规划建议
“不了解,当时还真的没有怎么想过4年后要干什么,只是想好好学专业知识,今后能在专业方面有所建树。”现在中集集团人力资源部工作的陈俊旭,在刚入学时,显然没有曾瑞莲们这样的“高瞻远瞩”。陈俊旭直到大二时才发现自己的性格已经不适合做本专业(电子工程)的东西,好在他因此制定了今后的规划,有意识地参与更多与人打交道的活动,在大学的后三年,陈俊旭参加了许多集体活动并积极加入一些学生组织。陈俊旭在学校期间通过学生活动积累的沟通判断能力最终在他这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起了很大作用。
类似陈俊旭这样“晚规划”的已毕业大学生还有很多,由于职业规划在他们那一代大学生刚入学时还没有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像陈俊旭这样的大学生们一般都是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慢慢规划定位自己,不过同刘程乐一样,陈俊旭也提出大学四年规划是一个“喜欢做什么?善于做什么?”只有喜欢做并善于做的事情,才更值得一个人去完成。
持类似观点的还有来自嘉庚学院实习与就业服务中心的叶志筑老师。叶老师指出嘉庚学院学生应该“通过对自身存在的问题的认知,不断提高自身沟通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妥当处理问题能力。”同时,叶老师表示学院为在校大学生们提供了很多不逊色于招聘大赛的职业规划提升机会,这其中,既有曾瑞莲提到的职业测评系统,还有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讲座、面对面咨询、就业指导等一系列小范围的活动。看来要真正做到“了解自己”,经历活动的历练,一定是职业规划路上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要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嘉庚学子眼中,一个良好的职业规划,就是一段充分的“预”之过程,或许,在经历四年的预备,迎接他们的将是更多的信心,也会是更多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