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达人】靠谱青年的疯狂赛车

撰稿:传媒中心 李珊珊 学生新闻社 吴冰 刘东方  摄影:传媒中心 朱鲜艳  
2015-04-26

  大部分零件是自己手工打造的,行进时能够走出“8”字,就是依靠这么一辆神奇的小车,机电工程系大二学生黄炜斌、汪文波、蔡坤源拿下了第三届福建省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8”字型常规赛一等奖。

  在此次比赛中,机电工程系派出黄炜斌、汪文波、蔡坤源等9支参赛队伍,共摘得一等奖9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我校一等奖数量及总奖项数量在全省18所参赛高校中排名第一,因此荣获“优秀组织奖”。

纯手工打造的“劳斯莱斯”

  本次大赛的主题是“无碳小车越障竞赛”,命题是“以重力势能驱动的具有方向控制功能的自行小车”,要求参赛队伍自主设计,独立制作一辆无碳小车。在每项赛事中,参赛队伍要完成小车的拆卸、安装、调试,并进行两次竞赛。简而言之,这个比赛考察的就是参赛者的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及工艺能力。由于比赛对选手要求较高,在机电工程系派出的9个队伍中,只有两支队伍是大二学生。说起参赛原因,黄炜斌说,就是想试一试。而蔡坤元则说,想丰富自己的简历。

  当然,大二学生敢参赛,黄炜斌、汪文波、蔡坤源也得有两把刷子。他们三人都是系里的学霸,都拿过奖学金。在系里举办的金工大赛中,他们都拿过不错的奖项。黄炜斌毫不掩饰地说,自己从小动手能力就比较强,“以前我家是卖摩托车的,小时候,修自行车、修摩托车都是家常便饭,我也拆过收音机、音响”。

  据黄炜斌介绍,他们制作的小车有近四十个零件,其中,由他们在车间亲自制作的零件就达三十几个。在黄炜斌、汪文波、蔡坤源心中,这辆车完全可以与劳斯莱斯相媲美。

一波三折的比赛

  虽然参赛前,黄炜斌、汪文波、蔡坤源顺利制作出了小车,并调试了很多次,但他们的参赛过程还是一波三折。汪文波说:“第一天,车坏了,我们连夜修车;第二天,比赛现场出问题,跑了两次才跑出最好成绩。”

  比赛第一天举行的是“8”字型挑战赛,结果车坏了,毫无疑问,黄炜斌、汪文波、蔡坤源失败了。把所有的希望都压在第二天的“8”字型常规赛上,他们只好连夜修车。他们和指导老师陈冠峰、董其缘一起,将全车40多个零件一个个拆下来,一一排查。直到凌晨4点,他们才发现原来是轴承坏了。在连续换了5个轴承后,车终于修好了。

  在第二天的常规赛上,黄炜斌他们的小车还是出现了问题。第一次,他们的小车只跑出了9个“8”。迅速调整后,黄炜斌等人把握住第二次机会,小车跑出了17个“8”,稳坐冠军宝座。

  虽然比赛过程惊险万分,但说起获胜原因,黄炜斌、汪文波、蔡坤源却是四两拨千斤,“凭感觉,靠运气”。原来,练习时,黄炜斌、汪文波、蔡坤源一直都是利用发射器寻找最佳摆车角度。但是,比赛现场出现了突发情况,来不及使用发射器,黄炜斌只能凭感觉放好车。在这样的情况下,没想到的是,小车竟然跑出了17个“8”的好成绩。

  得知拿到了第一名后,黄炜斌在签字时,手都是抖的。他说,拿到一等奖,和高中同学说起咱们嘉庚学院,满满都是自豪。当然,这个一等奖更是对爸妈最好的回报。

就是要靠谱、踏实、肯干

  黄炜斌、汪文波、蔡坤源三人是同班,又是同乡,平时常在一起打篮球、吃饭、学习。黄炜斌是队长,被其余两位小伙伴尊称为“老板”。大一入学得知有这个比赛后,黄炜斌就决定要参赛,“我当时就想找靠谱、踏实、肯干的小伙伴”,细细想过后,汪文波、蔡坤源就是最好的合作伙伴。汪文波是团队里的“墨迹哥”,性子慢。“我性子急,墨迹哥比较慢,在团队里刚好互补。”黄炜斌说。在拆装小车时,黄炜斌总是很着急,一直催促汪文波快点,而汪文波总是不紧不慢,按照自己的节奏慢慢组装、调试,总能使小车处于最好的状态。

  因为才上大二,比赛要求的许多专业知识,黄炜斌、汪文波、蔡坤源还没有学到,所以,他们一边备赛一边狂补各种专业知识。黄炜斌说:“准备比赛,我们遇到了很多问题,只好向老师请教。在不断的摸索中,我们比同年级的同学学到了更多的东西,也巩固了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

  自从决定参加比赛,黄炜斌、汪文波、蔡坤源一有时间就往实验室跑。有一天,三人在早上9点半到了实验室,竟然不知不觉呆到了凌晨3点。赛前一个月,他们就进入疯狂的备赛模式。因为忙着制作、调试小车,蔡坤源根本没有时间谈恋爱,“这辆车可是我们的宝贝,就连我女朋友都吃它的醋啦。”

一个系的努力

  虽然嘴上说获奖是“靠运气”,但黄炜斌他们深知,这个奖项背后凝聚着很多人沉甸甸的付出。比如说曾带队参加过两届比赛、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常常是学生在实验室呆多久,指导老师就陪到多久。机电工程系主任林育兹有一天凌晨12点半路过实验室,发现里面灯火通明,指导老师、学生都干得热火朝天。他说,学生是撵都撵不走。学生的干劲足和机电工程系实验室开放程度高,指导老师全程投入、全天候随叫随到息息相关。黄炜斌说,指导老师何荣华、陈冠峰、董其缘周六、周日都和他们泡在实验室。

  这两年,机电工程系学生科技创新的热情高涨,发明专利,参加各级各类竞赛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为了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发明,机电工程系也做了很多努力。林主任说:“在课程设置方面,我们针对大三、大四学生开设相关的综合设计课程,并尝试将第二课堂融入第一课堂。另外,我们系的实验课程比例高达44%,通过实训确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第二课堂方面,机电工程系一方面通过CAD协会、学生科创中心引导学生开展科创性较强的活动,扶持学生孵化各种项目;另一方面,在系内形成有效的竞赛机制,例如鼓励大一、大二学生开展科创设计、发明创造竞赛,引导大三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竞赛。“在新生入学时,我们就要求他们大学四年毕业后一定要有一样成果能够带回家。”林主任说。

  另外,机电工程系还通过校企合作扶持师生的科技创新项目。据林主任介绍,目前,机电工程系已经和西门子公司等十几家企业合作,“校企合作一方面带来了科研项目,一方面为师生科技创新提供了经费”。


(转载需标注来源“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