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0多名校友返校!参加“嘉”年华感受“嘉”温暖

撰稿:校友会秘书处  摄影:学生新闻社 黄建清 覃焕鸣 刘汶鑫 赵晓鹏 林乐 董梓涵 林江沣 王超 潘开心 陈雨 校友会秘书处 乔扬  
2023-11-02

  10月21日,在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欢庆20周年校庆之际,从天南地北赶来的校友们,带着家人、朋友,带着满满的回忆和情怀、期待与祝福回到“嘉园”,为“嘉”庆生。

  为迎接好校友返校,学校早早就做足了准备:吃饭有校庆套餐、住宿有园区宿舍、报到有精美礼盒、穿着有校庆T恤、饮品有校庆品鉴茶、互动有盖章打卡活动、书籍有校庆专辑……每一份礼品都体现了学校的用心,让校友们感受到回“嘉”的温暖。

 

接待:徽章书签最受欢迎,“大礼包”喜庆又暖心

 

  与10周年、15周年校庆不同,这次校庆的校友接待点设在了室外——图书馆前的至善广场,并首次分类设置了校友会接待点、14个院系校友接待点、研究生校友接待点、回“嘉”教职工联络处、地方校友会接待点。校友会秘书处秘书长叶志筑表示:“图书馆是校友们过去最常去的地方,在这儿不仅能让大家回忆学生时代的美好,还可以与亲朋好友在栖霞湖边一起欣赏美景。”

  在接待点的“欢迎校友回家”展架前,众多校友停下脚步,在此拍照留念。

  当天上午11时,校友接待点迎来校友报到的高峰,每个帐篷前都排起了长队。“红色T恤+红色手提袋很喜庆,很喜欢”“品鉴茶的包装很精美,真舍不得泡”“这一套校庆纪念礼盒很有收藏意义和价值,四枚书签和一枚校庆徽章,真的太好看了!”……在校友接待点,领取到纪念品的校友们纷纷表达了喜悦之情。

  当天,有千余名校友临时决定回“嘉”,参与这场“嘉”年华。

  根据多个渠道统计,当日返校校友人数突破7000人,校友及家属突破万人参与校庆系列活动,创造了新的历史。

 

等待:打卡盖章人气最高,排长队成为“风景线”

 

  123456,只需按压6次,主楼群建筑、陈嘉庚铜像、主校门、“TKKC”、欢迎回“嘉”……这些大家熟悉的元素就能跃然纸上。在校友接待点的另外一侧,是盖章打卡点。为20周年校庆而专门设计的三款套色纪念印章,受到返校校友的热捧。

  “其实在入学季、毕业季等时间节点,我们都会在线下开展盖章打卡活动。但像图案这么丰富、参与人数这么多、持续时间这么长的盖章活动,却是首次。”叶志筑表示,这个活动非常有纪念意义,希望大家都能感受到回“嘉”的快乐。

  “没想到会这么热闹,全部盖完排了2个小时,只为留下一份校庆专属纪念。”建筑学院2020届校友林晔面露喜悦之情。这次她提前做了功课,带着自己入学时收藏的手绘校园地图,盖全了纪念章,成功收藏下这难忘、深情的记忆。

  “盖章活动原定于18点结束,但校友们的热情使活动延长至21点才落下帷幕。”参与这次套色纪念章设计的校友会学生助理林冀闽透露,早在一个月前的准备阶段,他就设计了多个样稿,几经修改和调整,最终才把最好的效果呈现给回“嘉”的学长学姐们。

  错过首日盖章活动的校友们也不必感到遗憾。在校庆期间正式对外开放、位于主楼群5号楼320的“校友之家”,将持续为大家提供纪念章加盖服务。据统计,10月22日,“校友之家”共接待校友850余人,成为“嘉园”里又一个受欢迎的打卡点。

  在接待点现场,还设置了中国邮政临时邮局。我校师生凭借“校园微服务”里的身份码,即可在现场领取一张邮资明信片,并由邮政工作人员帮助加盖校庆专属的纪念风景邮戳。“嘉”人们可书写一份思念、一份祝福,现场办理实寄业务,将20周年校庆的欢乐与亲朋好友分享。

 

期待:住宿体验广受好评,“下一次校庆再相聚”

 

  这次校庆,学校延续传统,继续开展了“重回宿舍”活动,提供若谷园区600个床位(男、女各300个床位)供校友们申请,并由系统随机分配结果。

  从云南赶来,有机会再次体验大学生活的校友张钰婷表示:“非常幸运能抽中宿舍,毕业后,才发现在‘嘉’的日子是最美好、最难忘的。这次再忙也要请假回来。”

  为了让校友们有更好的回“嘉”体验,学校提前打扫了宿舍,为每间宿舍配备了钥匙、空调、热水器、床上用品、一次性用具等用品,并安排教职工和学生助理夜间值班(至当天22点),为校友办理入住手续。

  “老师见了、伴手礼领了、校庆套餐吃了、黑天鹅看了,校庆纪念套章盖了、宿舍也住了……”校友张义苹表示,这次回“嘉”收获满满。在办理退宿手续时,她感叹道:“新生入学时有学长学姐帮忙搬行李,毕业后回‘嘉’又有学弟学妹主动提供帮助。‘嘉’真的很暖!”

  “祝愿我们的‘嘉’越来越好!”“祝学弟学妹们,学习进步,珍惜在‘嘉’的每一天”“许下约定:下一次,你我再相遇”……在离开校园,重回工作岗位之时,校友们也期待:下一个二十年,让我们一起努力,续写更多美好故事。

[编辑:甘丽红]
[校对:王小磊 陈巧恩 樊雨昕]
[审核:彭欢]


(转载需标注来源“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