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食用菌之都,嘉庚学子调研“菇乡”发展的“古田模式”

撰稿:振兴“菇乡”马研探菌实践队 张博洋 李晴妍  摄影:振兴“菇乡”马研探菌实践队 李界欣 张兆瑞  
2022-07-26

实践队与食用菌博物馆工作人员合影
 
  7月9日至12日,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书社(马研班)“振兴‘菇乡’马研探菌实践队”来到古田县,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据悉,福建省古田县是享誉国内外的“中国食用菌之都”,历经50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已经走出了一条以食用菌产业带动乡村发展的乡村振兴“古田模式”。
 
参观食用菌博物馆,了解古田菌业发展
 
实践队队员(左)与博物馆讲解员交谈
 
  7月9日下午,“振兴‘菇乡’马研探菌实践队”一行抵达中国·古田食用菌博物馆,博物馆馆长吴锦彬热情接待了队员们。博物馆两位讲解员详细讲解了古田菌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田食用菌博物馆创办于2004年,现全馆面积近1000平方米,共分为菌史、业绩、科普、文化、机械五大展区,收藏有大量珍贵的食用菌照片、书籍、菌类标本等资料,是国内外人士了解中国食用菌之都产业发展的重要窗口。
 
  两位讲解员以食用菌栽培技术的三次重大突破为主线,以博大精深的菌类历史传承为背景,以恢宏壮阔的中华菌类传统文化为内涵,全方位地介绍古田菌业的腾飞历史以及深远影响。
 
  实践队队员齐治平表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古田菌业的技术革新不仅推动食用菌产业发展,更在经济、生态、社会三大领域做出重大贡献。
 
吴锦彬馆长介绍古田县食用菌产业链党建模式
 
  在参观完博物馆后,实践队队长陈楚涵向吴锦彬馆长请教了当地党组织是如何引领古田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相关问题。于是,吴锦彬带领全体队员来到古田县食用菌“产业链”党群服务中心,着重介绍了古田县食用菌产业链党建“1+6”模式。吴馆长自豪地讲道:“古田县在党组织的引领下开展六项行动,成功将党建的政治引领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打破产业发展‘壁垒’。”
 
走访食用菌企业,亲历产业链运作

实践队参观工厂
 
  7月10日,实践队队员们前往凤埔食用菌产业园区,对福泉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鑫康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两家企业进行实地调研。
 
  实践队队员深入工厂的菌菇培养库、出菇间、组合冷库以及包装车间了解食用菌从种植栽培到产品出炉的整个流程。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他们还体验了挑选和包装菌菇产品的过程。
 
实践队队员体验包装产品环节

走进菇棚 了解农业创新技术
 

前垅村村支书向实践队介绍“光伏+”项目
 
  7月11日下午,实践队队员们来到古田县吉巷乡前垅村调研菇棚“光伏+”项目。据悉,吉巷乡前垅村是猴头菇种植大村。在过去,村中种植猴头菇的农户们都会在自家门前空地搭建菇棚,传统菇棚质量参差不齐且搭盖杂乱无章,不仅限制了猴头菇质量也影响了村容村貌。如今,在该村党支部的号召带领下,前垅村创办合作社,建设菇棚“光伏+”项目,将绿色能源应用与现代食用菌种植技术有机融合,同时新型菇棚整齐划一提升了该村的村容村貌。
 
实践队队员实地参观菇农的银耳种植棚
 
  7月12日上午,实践队队员们又来到古田县吉巷乡坂中村,他们走进了银耳菇农的种植棚,了解银耳种植技术。受访菇农为实践队队员们讲解了菌棒培育银耳的过程,并针对实践队队员们提出的“个体菇农的经营模式”与“银耳的种植现状”等问题做了介绍。
 
菇农讲解菌棒培育菌菇的过程
 
采访副乡长 了解惠民政策
 
  7月12日下午,实践队队员们前往吉巷乡人民政府,了解当地食用菌产业发展惠民政策。吉巷乡副乡长魏娟娟接受了实践队队员们的采访。通过深入座谈,实践队队员们了解到,当地政府推出了多项扶持政策助力当地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实行轻税薄费的税收政策激发菇农种植的积极性,引进科技特派员为菇农提供技术指导,积极促进企业与菇农间、企业与企业间的合作等。
 

实践队队员们采访吉巷乡副乡长
 
  从食用菌博物馆的参观学习到深入企业后的亲身体验再到走进各类菇棚学习调研等,在本次实践活动中,实践队队员们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付诸实际行动。
 
  实践队队员张博洋表示:“通过实地调研食用菌博物馆和相关企业,我深刻感受到古田县食用菌产业摆脱了过去传统小农生产模式,正朝着‘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信息化、企业化’五化方向前进,成功实现了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实践队队员李晴妍表示:“通过调研,我深刻感受到政府、企业、社会组织、菇农等多方主体在食用菌产业发展中的协调互动与共同发力。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应该深入乡村基层,利用专业知识,贡献自己的力量,积极投身到社会服务中去。”
 
  编辑:传媒中心  甘丽红

(转载需标注来源“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