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时代龙江”实践队探寻“龙江风格”

撰稿: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黄凯滢  摄影: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于东立 吕富豪  
2019-07-23

  1963年春,地处重要地段的九龙江流域发生了特大旱灾。洋西村干部群众积极响应县委的号召,全力投入堵江抗旱斗争,抗灾时展现出的精神风貌和业绩被誉为“龙江风格”。为探寻、弘扬“龙江风格”,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时代龙江”实践队前往龙海市图书馆和榜山镇“龙江大队”洋西村开展调研。
 
  7月17日,实践队抵达龙海市图书馆,并查阅到迄今为止最早的记录“龙江风格”的精神传记——《龙江人寻找龙江颂》,该传记作者在1999年到2001年间,从龙江颂的故乡出发,走访九龙江、闽江和长江三大流域的多个省份县市,在去伪存真的基础上,记述了龙江风格发生、发展、沉寂、再现的曲折历程。
 
 
  当天下午,实践队来到了当地中山公园,并随机采访了30多位老人,听老人们讲述当年的龙江故事和大公无私、自我牺牲、顾全大局的龙江精神。
 
 
  7月18日,实践队来到了龙江风格发祥地榜山镇“龙江大队”洋西村。洋西,位于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市榜山镇西北部,龙海西溪水利交通大桥南端,与漳州龙文塔隔江相望。据洋西村村委会干部透露,洋西村过去以水稻种植为主,辅以瓦砖窑生产,自从砖瓦窑等传统工艺取缔后,村里以种植茭白笋、荸荠等农产品和外出做生意为主要经济来源。
 
  最后,“时代龙江”实践队来到“公”字闸,“公”字闸最早名为“旱涝保收”闸,始建于1956年,后因上海京剧院创作的《龙江颂》里把这道闸称“公”字闸而闻名。
 
  编辑:传媒中心 孙雪
 

(转载需标注来源“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