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人文与传播学院中文系第四场学科专业入门指导讲座在经管大楼#212召开。主讲人林丹娅教授以“性别与文学”为主题,深入剖析了女性和文学之间的关系,受到了中文系学子的热烈欢迎。
林丹娅,笔名丹娅,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兼博导,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女性文学委员会副会长、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198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并于此任教,主要从事文学教学、研究与写作,研究方向主要有中国现当代文学、女性文学、华文文学、性别与文化,主要作品有《白城无故事》、《人生的花季》等等。
讲座伊始,林教授就性别意识、性别立场、性别视角、性别分析这四方面做出了详细的介绍。她辩证地阐述了为什么要有性别意识,同时深刻尖锐地指出社会上一些广告、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对人们造成的影响,致使人们逐渐产生性别歧视而不自知。她用一位90后的男生在担任大众评委时,对两位女歌手做出的评价:“你们都不适合做歌手,还是回去做贤妻良母吧!”来指明她的看法:就算是接受先进思想教育的90后,仍然被古旧封建的思想观念所辐射。还引用了西美尔在《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一文中所说的“人类文化可以说并不是没有性别的东西,绝对不存在超越男人和女人的纯粹客观性的文化。相反,除了极少数的领域,我们的文化是完全男性的”,以此提出性别视角就是从社会性别范畴出发去探寻特定文化环境下的性别关系,而整个社会却仍然充斥着男权意识形态话语。就拿中国足球来说,对于“中国足球没有冲出亚洲”的这种观点,林丹娅博士大胆的否决了,她认为中国女足早已走向世界,只是人们常常会将中国男足等同于中国足球。之后,林丹娅博士还介绍了社会性别的概念和女性主义史学观点,她说:“社会性别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组织形式,也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中一个最基本的内容,把女性作为历史的主体来研究,在女性主义史学理论探索中迈出了重要一步。”
林教授继而又从女性文学、女性主义、女性话语、女权运动、五四文学、新时期文学等各方面对女性与文学的关系展开讨论。她引用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一书中“如果两性之间的关系不能平等的话,人文主义传统只是一场笑话”的观点,揭示出女性意识相对于有史以来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男权意识,无疑具有反叛性和挑战性,而现代女性文学是其生成物。她认为在五四时期的女性文学和女性话语中,出走的少女是典型的表征。重点比较了中西方式的“出走”和中国古典与现代式的“出走”。并表示,西方在人的基础上发现了女性的价值,而东方则大多以“妹妹找哥哥泪花流”的方式出走;中国古典式出走的代表有:花木兰、孟丽君、杜丽娘,而中国式出走之现代形象几乎都带有同封建家庭奋争过乃至决裂的痕迹。最后,林教授总结了现代女性构建的意义和局限性:“倾诉”式,“找哥哥”式以及“讴歌母亲”式。
在这场长达一个半小时的讲座中,林教授将她研究的结果和切身体会相结合,让在座的中文系学子们尽享了一场“思想盛宴”,并对女性文学产生了新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