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刊发报道,解读我校人才特质

2023-06-21

  出生于1999年的“乡村织梦人”、入学两年“创”得两块国家级奖牌的创新青年、毕业十年的全国劳动模范……看起来很不一样的他们拥有共同的名字——“嘉”人。6月21日,《中国教育报》第八版刊发深度报道《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培育有担当有情怀的时代英才》,探究我校创办20年来的人才培养特色、成就,描摹我校人才特质、形象。文章分为“敢为人先”“勇于担当”“止于至善”三个层次,介绍我校作为一所不一样的大学,所培养的不一样人才。文章指出,“20年来,嘉庚学院不负所望,已经成为一所深得广大师生热爱、深受国内外各界认可的新型优质大学。”

原文如下: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培育有担当有情怀的时代英才

  在浙江省宁波市奉城边缘有一个叫做西圃的古村落,600多户1800多人散居于一条龙溪两畔。“老龄化”“没特色”是不少人对古村的刻板印象。不过,一群年轻人却不这么认为,他们创新理念、融合所学,在村里奏响艺术强音,书写“乡村变形记”。

  出生于1999年的女设计师胡佳欣就是其中之一,今年春天,她改造了外婆的一间“老破小”厢房,在村民的好奇,甚至是不解中,开起村里的第一家蛋糕店。原创自制的鲜香蛋糕陈列在淘来的二手三轮车上,这是店门口的特色一角,也似一扇窗,引领村民通向乡村振兴之路。

  胡佳欣是村里最年轻的创业人,也是村民眼中青春的“乡村织梦人”。总的来说,这是一位不一样的青年。有意思的是,“不一样”仨字,胡佳欣太熟悉了,“因为我就毕业于一所基因里写着‘不一样’的大学。”她2021年从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说起这所大学,很多人脱口而出: “这是一所不一样的大学”。

  究竟不一样在哪里?作为一所大学,人才培养是核心使命,也是本质要求。那么,就从“培养人”说起。

敢为人先
围绕一颗“心”,深挖两个“新”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创办于2003年,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厦门大学和厦门嘉庚教育发展有限公司共同举办的,按新机制和新模式运作的独立学院。20年来,该校紧紧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办学理念,深入挖掘两个“新”字——新机制、新模式,在中国内地率先设置教师答疑制、教师独立办公室、实践教学周、体育教学俱乐部制、考场随机排座、蔽名改卷等诸多措施,全力营造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尊重个性、激发潜能的教育环境。

  “学校的包容性很强,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助力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潜力。”热爱“双创”的该校2020级学子吴洲一入学就找到了“赛道”,两年后,这份热爱拥有两块奖牌的加持——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银奖和第九届“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铜奖。他说,从一个只在局部关注某个技术产品如何实现的大学生,到能以全局视角去看待问题,去考虑技术成本、服务对象、市场潜力的准创业青年,这种思维、认知和视野上的巨大转变是“双创教育”带来的,更是学校不一样的育人之道赋予他的。

  “培养能力比传授知识更重要。”校方始终坚持规范与创新并举的发展思路,努力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并为此三度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目的就是将实践教学的理念贯穿每一个教学环节,让每位学生发挥个性,收获走向未来的能力。

勇于担当
涵养进取品格,厚植家国情怀

  和吴洲一样,“乡村织梦人”胡佳欣坦言,“嘉庚学院是梦开始的地方。”她说,早在大学期间,自己就一边学习环境设计、旅游规划设计等专业知识,一边积极参与老师带领的“以文创赋能乡村振兴”项目。毕业后,她继续专注于相关领域,让梦想的种子开花。“心怀‘国之大者’,在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中实现人生价值”,如今,更成熟的胡佳欣回想当年,意识到在学校萌芽的”种子“不仅关乎个人的热爱与所学,更重要的是,一种情怀,一份担当。

  胡佳欣毕业了,但一批又一批的学弟学妹依然跟随着老师扎根大地,走在利用专业优势助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2021年9月,该校人文与传播学院成立乡村振兴研究与服务中心,积极开展乡村文脉与文化挖掘、影像呈现、品牌塑造、文化传播与报道等各项工作,先后搭建“清爽华安”影视创作基地等多个校地共建基地。

  2022年7月,该校设计与创意学院的师生团队在福建省晋江市农业农村局和龙湖镇人民政府指导下,发起并承办晋江福林村传统村落研学工作坊。该校副教授叶茂乐作为发起人,将团队划分为传统村落手绘记录、村落美育学堂、村落文创设计和渡槽微空间改造4个实践小组,探索四维一体的高校助村实践模式,为福建传统村落改造和创新型校地共建模式提供探索与实践。

  据了解,自2017年以来,单是该校“学设计、玩设计”的师生团队就已助力20余个乡村的古厝焕发新生,对30余个乡村进行文化推广和环境提升,取得较为广泛的社会影响。

止于至善
赓续嘉庚精神,订立高远目标

  不久前,该校举办全国劳动模范进校园先进事迹报告会。2010届校友连俊作为报告会上的三位全国劳动模范之一,为母校的师生们带来主题分享——勇担港口使命·奋进时代征程。

  从初入社会的本科毕业生到带领团队累计完成100多项技术革新项目的技术骨干,再到全国劳动模范,连俊说起“奋斗的十年”时,总会感叹:“母校的校训写得很好”。他说,十年来,自己养成“干中学、学中练”的习惯,终在校训“止于至善”的引领下成长为港口技术骨干,“母校在践行校主精神的同时,让青年人能够将个人的成长与家庭、民族、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使青年人拥有融入世界的气度和视野。”在报告会上,他祝愿母校赓续校主陈嘉庚先生的精神,培养出更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何为“嘉庚精神”?建校20年,已有5万多名和连俊一样,从嘉庚学院走上社会的青年人用各自精彩又有迹可循的修为与作为共同作答:这是一种以“忠公、诚毅、勤俭、创新”为核心的伟大人格和崇高品质。

  穿越历史风云,自强不息、止于至善始终是进步青年的鲜明特质。100多年前,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怀抱“教育兴国”信念,爱国兴学,奉献一生。20年前,母体学校厦门大学创办嘉庚学院,以校主的名字命名,赓续嘉庚精神,一开始就订立了高远的目标,即为福建、为国家办一所优质大学,培养一大批优秀的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20年来,嘉庚学院不负所望,已经成为一所深得广大师生热爱、深受国内外各界认可的新型优质大学。(通讯员 嘉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