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周年校庆征文】如果没有她,我想我的大学生活将平平无奇

来源:《“嘉”人“嘉”语与“嘉园”故事》厦门大学嘉庚学院20周年校庆纪念文集征集作品选登  撰稿&供图:管理学院2019届校友 许鸿伟
2023-05-03

张媚老师(中)和我们(左:许鸿伟,右:叶文楷)的合影。
 
  时光匆匆,转眼间我已毕业四年,其中,疫情占三年。在跌跌撞撞、起起伏伏之后,我的创业公司逐渐步入正轨。回望过去,有太多思绪太多回忆。无人诉说的时候,我总会想起大学里的一位老师,忍不住想跟她聊一聊。
 
  她并不是我的任课老师,她是嘉庚学院行政团队中的一员。我第一次见到她,是在她的办公室。那时我上大二,处于学生组织换届的当口。当时的我,站在岔路口,没有想好往哪里走。在严小勇学长的鼓励和推荐下,我尝试竞选学校青年志愿服务指导中心(我们简称为“校青”)的负责人。投递竞选表格之前,我被叫去校团委办公室谈话。
 
  走进主楼群3号楼603办公室,我在里间的办公位前坐了下来。我抬头看了看面前的老师,又低头看了看她办公桌上的工作牌。当时的对话,我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面前的老师很亲切,她的名字叫张媚((时任校团委副书记、校青年志愿服务指导中心指导老师,现为校企校地合作部副部长)。
 
  熟悉我的“嘉”人们都见过我的一张照片——穿着“校青”的标志性红色POLO衫,坐在南区操场的石阶上。那时的我发际线还不高,一副青春年少的模样。我非常喜欢那张照片,在优秀校友返校宣讲会上、嘉庚之星的宣传页面上、面向学弟学妹的创业分享会上……大部分需要展示照片的公开场合我都用那一张。
 
 
  其实,我在“校青”的时间只有一年,但那短短的一年却是我生命中一段不可或缺的重要时光。因为在那里,我结识了高颜值的文楷、才思敏捷的丹丹、学霸级的雪雁,众多吃苦耐劳的干部干事,以及,最重要的指导老师——我们口中的媚姐。
 
  初入“校青”,我是有顾虑的,比如,如何融入新组织并带领团队取得新成绩?不过,媚姐并没有给我太多思虑的时间,她直接向我提出了新挑战:如何发挥“校青”的组织作用,在“创青春”公益创业赛中取得好成绩。
 
  夯实现有公益团队,组建新的公益组织,牢牢抓住乡村振兴主线,发挥电商专业优势……在媚姐的指导下,通过不断摸索,我和小伙伴们的思路越来越清晰,目标越来越明确。我们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在2018“创青春”福建省大学生创业大赛的赛场上,我校大获全胜,捧回了34个奖项。其中,在子赛事之公益创业赛中,我校获得7个奖项(2金2银2铜1优秀奖)。历时近一年的赛程,从方案到组织、从文本到答辩、从专家到评委、从校赛到省赛……每个环节无不凝结着媚姐和她的搭档刘丰老师的汗水与智慧。因此,当媚姐代表学校站在领奖台上领取“福建共青团基层大学生创业项目激励计划先进单位”奖项时,我们由衷地高兴,她的努力得到了回报,我呢,则以和她并肩战斗而颇感荣幸。
 
 
  那一年也是我收获满满的一年,或深或浅地参与了34个获奖项目中的5个。其中,不得不提的是获得公益创业赛银奖的“瓜宝”助农项目(我们简称为“瓜宝”)。这个项目是媚姐和管理学院鲁湘玉老师共同指导的,诞生于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
 
  “瓜宝”的第一步从尤溪县八字桥乡迈出。我清楚地记得,2018年3月12日,虽已是仲春时节,但乡间春风料峭,媚姐带着我、叶文楷和张勇政岐,跟随八字桥乡党委严书记走进八字桥的田间地头,走入种植大户的金柑、水蜜桃和油奈种植基地。一路上,媚姐和我们爬高爬低,冒着淅淅沥沥的春雨,走在乡间的土路上。她一边倾听介绍,一边仔细记笔记。通过深入乡村的调查,我们团队掌握了金柑生产和销售过程的基本数据,明确了项目的公益属性,理清了商业逻辑,同时也对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有了更深的理解。始于八字桥的第一步,让我们团队烙上了“乡土”印记。以此为始,古田县凤都镇、霞浦县北壁乡、龙海区浮宫镇……还有远在宁夏的闽宁镇,都留下了媚姐和“瓜宝”团队的足迹。
 
  我真心佩服媚姐对工作的投入。去八字桥的前一天上午,她还在学校组织十五周年校庆志愿者之林栽种活动,和历届“校青”的前辈在叠水坝旁种植黄花风铃木。第二天一早,接着出门奔波300多公里。我问她:“累不累?”她笑着说:“累啥?年轻着呢!”
 
  在她身上,我看到了“敬业”二字。从她身上,我还学到了“坚守”。她对于教育事业的坚守感染着我,也让我学会了为无形的精神财富而执着。我所执着的,是由“瓜宝”所凝聚的精气神——创新创业精神,是后“瓜宝”时代的产物——创智社。早在经营“瓜宝”时,我就开始思考“瓜宝”的未来。那些在创业园一边担心脱发一边熬着夜的小伙伴,他们的创造力和打拼精神让我产生了延续和传承的使命感。于是,成立一个创新创业类社团——创智社的想法由此产生。
 
  我的想法得到媚姐的支持,她为创智社拟定了SLOGAN——一个创新创业的梦工厂,一群硬核青年的聚集地,还为社团选了标志性图片——一个坐在桌前托腮思考的人形机器人,社团的基调就这样定下来了,媚姐也在我的要求下成为了社团的指导老师。
 
 
  毕业后,我数次以社团创始人的身份回校和学弟学妹交流,看到他们蓬勃向上的模样,看到社团入选全国十佳创业社团,我很欣慰自己又做对了一件事——成立创智社,并给社团选了一位适合的指导老师。
 
  如今媚姐已经不在校团委工作,但是我们的交集还在。2023年3月15日,又一个仲春时节,媚姐走进我的工作室,这次的我换了身份,成为校企合作单位的负责人。熟悉的声音和熟悉的笑容,拉开了回忆的闸门,并打开了我的话匣子。在媚姐面前,我总有说不完的话。
 
作者简介: 
 
  许鸿伟,管理学院2019届校友,在校期间获评"嘉庚之星"等荣誉,参与多个大学生创业项目并获全国金奖、福建省金奖。现为创业青年,创立电子商务、文化传媒等多家公司。
 
 

  2023年,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将迎来20岁!木铎金声,弦歌不辍。在迎接我们“嘉”20周年校庆之际,为了更好地回顾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的办学历史,展现“嘉”人风采,记录“嘉园”故事,我校将刊印《“嘉”人“嘉”语与“嘉园”故事》厦门大学嘉庚学院20周年校庆纪念文集,特向广大“嘉”人和关注“嘉”的各界人士征集稿件。

  一、征稿对象
  全体“嘉”人(全体在校师生员工、海内外校友、离退休人员)
  也热情欢迎拥有“嘉园”时光、“嘉园”记忆以及关心关注嘉庚学院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踊跃参与
 
  二、征稿时间
  即日起至2023年5月7日
 
  三、征稿内容
  1.我的“嘉园”生活
  校友和在校生可以抒写与“嘉”的情缘,讲述在“嘉”的成长故事。可以是第一次到“嘉”的感受,也可以是在“嘉”追梦的难忘一刻,还可以是对20岁母校的美好祝愿。
  2.我所喜爱的老师
  老师是我们成长路上的引路人。教诲如春风,师恩似海深。欢迎校友和在校生讲述与老师的“嘉园”故事。
  3.我的成长故事
  毕业后,我们的校友走向了世界各地,以自己的努力在各自领域中收获成长,在追梦的路上永不止步。诚邀校友们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
  4.我的“嘉园”经历
  在“嘉”教学、工作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诚邀我校教职员工讲述在“嘉”的生活、工作经历,也欢迎离退休教职员工一起分享。
  5.“嘉园”之歌
  情到深处为她写诗作赋,诚邀您创作与嘉庚学院相关的诗歌。
  6.我的“嘉”印象
  嘉庚学院给您留下了什么印象?诚邀关心关注学校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讲述您眼中的嘉庚学院,分享您与“嘉”的故事。
 
  四、征文要求
  1.题目自拟,文体不限,多讲故事。
  2.内容真实、感情真挚、文笔流畅,篇幅不限,长短均可,但建议字数以3000字以内为宜。
  3.投稿可以随附图片、视频等影像资料,请注明拍摄内容、拍摄时间、拍摄者姓名等,图片建议为.jpg格式的原图。若影像资料不便由邮件传送,可与相关联系人沟通传送事宜。
  4.征文须为署名作者自己所写、首发,不侵犯他人合法权益,严禁抄袭;一经投稿,视为授权学校各官方宣传平台、校庆纪念文集等刊登(可与学校沟通做化名或隐私保护)。
 
  五、投稿方式与咨询方式
  1.征文以Word文件格式保存,以“校庆征稿+作者姓名+题目”命名文档。统一使用宋体小四号字,1.5倍行距,每段首行缩进2字符。作品末尾需附上作者信息:包括姓名、联系方式(手机、QQ号、微信号)、学号(在校生)、就读院系或工作单位等基本信息;也可以提交个人简介,点出与嘉庚学院的渊源。
  2.邮件主题需注明“20周年校庆征稿”字样。
  3.为了便于大家投稿,我们设置了以下4个投稿通道,各位可以选择自己熟悉、方便的通道。
  (1)传媒中心(负责与全体人员联系)
  投稿邮箱:tougao@xujc.com
  联系人:陈老师,咨询电话:0596-6288594
  (2)校友会秘书处(负责与全体海内外校友联系)
  投稿邮箱:alumni@xujc.com
  联系人:王老师,咨询电话:0596-6288584
  (3)学工部、团委(负责与全体在校生联系)
  投稿邮箱:myuuu@xujc.com
  联系人:张老师,咨询电话:0596-6288160
  (4)教学促进部(负责与全体在职、退休和离职的教职员工联系)
  投稿邮箱:jxcj@xujc.com
  联系人:高老师,咨询电话:0596-6288369
 

 

 

[编辑:陈巧恩]
[校对:甘丽红 樊雨昕]
[审核:彭欢]

(转载需标注来源“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