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海峡 共筑“嘉”梦】王春源:台湾高校校长转身当“嘉”师

撰稿:传媒中心 甘丽红  摄影:学生新闻社 张丽敏  
2015-06-16

  身份:财政金融系教授

  经历:台湾大学经济学博士、美国史坦福大学(Leland Stanford Junior University)经济学系博士后,曾任台湾育达商业技术学院校长、台湾南亚技术学院校长等职,现为台湾科技产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积极促进两岸学术交流。
 

  今年的海峡论坛,作为台湾科技产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王春源再次率团参加。跟以往不一样,他的介绍栏多了一行字——“厦门大学嘉庚学院财政金融系教授”。这是他第七次参加海峡论坛,也是他第一次以嘉庚学院教师的身份参加。这次他在“2015海峡两岸管理论坛”上发表了6篇论文的观点,而这几篇论文正是在我校完成的。

  说起王春源与我校的情缘,要从去年的海峡论坛开始。而他与漳州的情缘却始于200多年前。1748年,他的祖先从漳州龙海漂洋过海到台湾建立新家园。267年后,王春源跨越海峡到“嘉”当起了老师。王春源坦言:“回到祖先的故乡教书,对我来说意义重大。我看好嘉庚学院的发展空间,想在这里贡献一份力量。”

“嘉庚学院的理念很好,我一听就很有共鸣”

  “我没有想到他真的会来找我们。”王春源口中的他是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主任卢昌义。去年6月,王春源在率团参加海峡论坛之前,和团队成员林大成通过电话联系上了卢昌义。

  原来,从事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的林大成有意往大陆发展,王春源鼓励他到嘉庚学院工作,因为王春源相信“以嘉庚先生命名的大学一定很好。”

  卢昌义的到访,印证了王春源的看法。“当时他亲自到我们下榻的酒店,还带来了嘉庚学院校园开放日经管类院系的宣传资料,很贴心。”这次见面,王春源对嘉庚学院的喜欢又增加了几分,他想去看看这所卢昌义所说的“不一样的大学”。

  海峡论坛结束后,王春源和林大成来到我校。第一次到“嘉”,王春源印象最深刻的是与戴一峰副院长的谈话,两人从我校的办学理念聊到了两岸的教育特点。“我当过两所大学的校长,一听这些理念就很有共鸣。”王春源一直主张办幸福大学,引领师生“身心灵”健康发展。在嘉庚学院,他发现自己的理念和学校的理念很契合,这里“以学生为中心”,并强调师生共同成长。他这么评价我校的办学理念:“做实做细,是真的在办教育。”

  这一次来访,林大成通过了我校的试教考核,而王春源萌生了到我校任教的想法。

  2014年7月7日,王春源第二次来到我校,正好赶上了当年的最后一场毕业典礼。回想起王瑞芳院长亲自为每一位毕业生拨流苏时,他说,在台湾很少有大学校长亲自为所有毕业生拨流苏,“我能感受到一位教育家对学生的爱。”这次毕业典礼后,王春源更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做事态度”

  专业、认真,这是王春源对嘉庚学子的第一印象。在入职之前,他就为我校师生做过一场讲座。讲座中,不少同学认真做起了笔记,讲座结束后,同学们还围着他问问题。王春源发现这里的学生“问题问得很深,善于思考。”

  今年2月,王春源正式成为我校的专任教师,教的是《证券投资学》和《国际金融学》。

  “循序渐进,深入浅出,让学生真正了解原理。”在近40年的教学实践中,王春源得出了这样的教学经验。在课上,讲到理论时,他会将PPT与板书相结合,以边讲解边书写方程式的方式授课。“这个理论只有三行,但待会儿我要证明一整个黑板”。这样的例子在王春源的课上经常看到。一下课,他的脸上总是落了不少粉笔灰。

  下课期间,同学们会针对课堂中遇到的难点,到讲台上向他请教。2013级财政金融系的乐媚就是其中一个。她很喜欢王春源的授课方式,“王老师不是单纯地按书本上讲,他总是先总结,然后简单又精辟地传授给我们。”

  王春源提倡大家阅读金融学的英文原著,他的板书可以看到金融学专业名词的中英文翻译。对于这样的教学方式,乐媚很认同,她打印出来的课件上满满地记着王老师课上写的方程式。她说:“我们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还学到不少英语词汇。”

  “老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做事态度。”这是王春源想要教给大家的。如何培养学生的做事态度,他的回答是以身作则。每次上课,他都会提前10-20分钟抵达教室。他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样的做事态度确实影响了学生。在学生李博眼里,王春源是一个知识丰富、素质很高的老师。就他的话说:“王老师很认真,而且总是‘谢谢’、‘对不起’不离口。这要很高的素质,一般人做不到。我很荣幸能有这样的老师。”

“做科研要主动,这是教师成长的一种方式”

  每天早上六点多出门,七点不到就到办公室,晚上九点多才回到公寓。这样的生活看上去很单调,但王春源却很享受这样的“单调”。 答疑、看书、备课、写论文,在“单调”的生活中,他过得很充实。

  “这里很安静,很适合做科研。”王春源的办公室在经管大楼6楼,窗外青山远绕。对于学校提供的独立办公室,他很满意。他的办公室里放着三张椅子,随时恭候学生来提问。桌面上整齐地排列着各种文件夹。他从文件夹里拿出了6篇打印好的论文。这些论文涉及两岸经贸合作方面的研究,都是在这间办公室里完成的,有的已经发表了,有的还没有投稿。在本届海峡论坛中,他在“2015海峡两岸管理论坛”上发表了这几篇论文的观点。

  “多产”,王春源说这是潜心做研究的积累。在从教的30多年中,他撰写的著作多达25本,在学术性研讨会上发表的论文有150篇,其中有100篇发表在学术期刊上,多篇论文发表在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收录的国际学术期刊上。

  “从事科研工作要有主观意识。”王春源将科研工作视为教师成长的一种方式。他表示,通过大量阅读资料,然后思考,再将所看所思转化为论文,这对教师的成长很有帮助。他经常以著名企业家王永庆坚持日有所学的例子勉励自己,“科研也是一种学习,我会一直做下去。”

“我以中国人为荣,我没有后悔自己的选择”

  圆了“寻根梦”是王春源到我校的一个收获。

  来我校之前,王春源并不知道祖籍地的具体位置。有次他与食堂王姓工作人员谈话,才发现自己的祖籍地离学校竟然不到20分钟的车程。今年清明节,王春源不仅回到台湾扫墓,而且到祖籍地的王氏宗祠祭祖。当说到“我拜过祖先了”时,这位年过60的长者不禁泛起了淡淡泪光。

  王春源心中有一个“两岸梦”——希望两岸中国人共同光大中华。正因这样的情怀,当他在美国读完斯坦福大学博士后时,他放弃了在美国高校教书的机会,毅然回到台湾。他想把好的学问,传授给华人子弟。

  回到台湾后,王春源担任过政治大学经济系所所长、金门大学教务长、育达商业技术学院校长、南亚技术学院校长等职。在他担任校长期间,他所在的学校与大陆100多所高校建立姐妹校。这时候,他想的是,两岸融合,文化教育先行。

  卸任校长后的王春源,在台湾醒吾科技大学担任讲座教授。在台湾,讲座教授通常由大学里面具有最高学术地位的学者担任。但王春源最终放弃了这份荣誉,选择到我校任教。吸引他的除了我校的办学理念,还有一份对祖籍地的热爱。

  王春源将这份爱传递给下一代。他有一对子女,受他的影响,女儿的足迹已经遍布大半个中国,而儿子在台湾读完研究生后,就到北京大学读博,现在留在大陆工作。

  谈起儿子的现状,王春源有点遗憾地说:“三十出头了还没有成家,我鼓励他在这里扎根。”


(转载需标注来源“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