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时做过一次国旗下的演讲,题目是《我们为什么学习?》。在发过一通长篇大论后我的答案是——为了启迪智慧和陶冶性情,为了有益于人类社会,诗意地栖居,为了领悟宇宙的奥秘,与天地精神往来。这个答案在当时的同学听来,更像是在说空话,说大话,但那却是我那时和现在的真心话。
中文系向来被视为“四大闲系”之一,我想如果就课程数目而言这并不是误解。但如果就实际需要下的功夫而言这实在是个误会。不仅中文,像哲学、历史学、宗教学这类学科的学生都需要利用课程的“闲”去充分阅读本专业内外的著作,直接与前贤先哲对话。在自觉的沉浸与积淀中活出一种疏淡而从容的姿态,散发出“人文”的光芒。
很早就听过一种声音,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真正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成绩、文凭与就业,虽然这些都很现实。抱着功利的态度学习可以成就一个富有竞争力的“强人”,一个善于应试的老将,一个盛满了零碎知识的容器,却成就不了一个多元汇通的达人,一个为理想而战的猛士,一个抱有终极关怀的智者。“学会学习”,意味着我们自身思想与人格的独立。在无涯的学海里我们能够为自己导航,即使老师和亲人不在身边,没有频繁考试的压力,仍然能在求知欲与鉴别力的陪伴下自觉、自愿、自得其乐地学习,不断超越自身的局限,做最好的自己。
浮躁的世界撼动不了沉静的心。象牙塔里收藏了亿万年珍稀的时光,凭你短短四年丈量不完宇宙的一寸光阴。如果我们每天被日常生活的藩篱拘囿,思想的羽翼不得充分地伸展,精神的疆域不能充分地拓展,那么当我们若干年后自力更生时,会满足于一种怎样有限而狭隘的生活呢?或许你成为富商大贾,身价过亿;或许你成为娱乐新秀,名噪一时,这样的你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也满足了虚荣,在这个“如此现实”的世界里站定了自己的位置——这当然很不容易,但你也失去了对于生活的另一种领悟。你永远不会知道生活还可以是另一种样子,永远也理解不了哲人深邃的目光、诗人飞扬的灵感、艺术家与科学家们废寝忘食地创作与发现的快乐。那难道不是一种很遗憾的“错过”吗?错过了丰富自己人性、开阔自身视野、提高个人修养与精神境界的机会,在“最青春”的日子里,你义无反顾地投入了游戏与八卦的甜香怀抱。
假如一个学中文的人张口诗词歌赋,闭口之乎者也,不懂思想的历程也不探究世界的发展趋势,我们会笑他“酸”;同样,如果一个学金融、财经的人只知数字与社交而不探究真正的经世济民之道亦不通文史知识,我们会笑他“俗”。我们不妨在保持个性与专业优势的同时让自己成为一个“混合型”的人,即是“波”又是“粒子”,以更高瞻的眼光、更宽广的胸怀去拥抱我们的未来。
思想之结解开了,态度端正了,有提升自己的迫切心愿了,才能真正沉下心来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多发现问题,与老师、同学交流,刺激自己的思维。在掌握老师所教授的知识的同时,积极去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去阅读、去实践,脚踏实地、充实地过好每一个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