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来的疫情,虽然改变了常规的教学形式,但并没有打乱正常的教学节奏。经过两年多来的“云修炼”,我校各教学单位积极钻研教学方式方法,努力完善教学平台条件,妙招频出、巧思不断,为别样的课堂带来同样的精彩。一起看过来,学两招!
妙招1:硬件软件齐发力
会计与金融学院教师李倩的“直播四件套”
重聚“云端”,很多教师上课时已经不止使用一台电脑,往往同时开启至少两部设备,分别作为教学传播及学生反馈平台,确保线上教学顺利进行。对于计算、绘图板书较多的课程,会计与金融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建筑学院等单位部分教师还专门购入手写板、数位板等设备以最大程度减少线上板书不便的问题。
除了硬件设备升级,软件资源加持也为线上教学增色不少。
音乐系《钢琴即兴伴奏》课程采用Synthesia钢琴模拟软件辅助教学
音乐系专业教学对声音质量要求较高。经过反复的交流与实验,《钢琴即兴伴奏》课程教师找到效果最佳的软硬件组合,从第一代简易摄像头画面展示,到第二代专业直播设备辅助画面展示,再到第三代搭配Synthesia钢琴模拟软件辅助教学。该软件内置的钢琴音色有效减少了原本使用音频线带来的声音损耗,使线上教学效果得到较大提升。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从工科课程特点出发,通过“理论讲解+实践操作+平台展示”组合,使用高清摄像头实时展示实际实验环境与过程,结合大学物理虚拟仿真实验平台、Multisim仿真软件、H3C云实验室系统、自主研发的“嘉庚学院在线评判系统”等系统平台与学生深度互动,让学生直观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真正“动手学习”。
土木工程学院《计算机绘图与BIM建模》课程借助教师教改课题,建立了立体化的电子教学资源库,包含自编教材、绘图视频、习题集等,为线上教学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提供了整体解决方案。
体育教学部组织学生采用AI运动APP进行随堂身体练习,结合教师演示讲解、在线辅导、课后练习等环节,切实调动学生居家锻炼,得到同学们的积极响应。
妙招2:课堂组织巧设计
线上教学不同于线下教学,教师无法第一时间捕捉到学生的课堂反应,简单的扫码或发送口令方式考勤也难以有效督促学生参与课堂学习。为破解空间阻隔的短板,老师们持续发力,通过思维导图、翻转课堂、投票问卷、趣味活动等多种方式,改进课堂教学设计,在完成教学安排的同时也牢牢“锁定”了学生的心。
英语语言文化学院教师丰斌的课堂思维导图
人文与传播学院教师左斯文、英语语言文化学院教师丰斌从学生角度出发,在上课前先分享当堂课程内容的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清课堂组织安排和知识架构,明确课程学习任务。遇到节日,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黄金阳通过节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打卡,趣味导入课堂教学。
管理学院教师刘倩雯的课堂分组讨论
会计与金融学院教师陈佳悦、管理学院教师刘倩雯结合案例教学需要,将学生分为不同小群组,通过“教师引出议题、学生分组讨论、师生连线点评”的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并完整保留了讨论记录,解决了线下教学中教师分身乏术的局限性。
创新创业教育孵化中心教师李海艳的《积极心理学》课堂由自我认知问卷(实践)启动,接着设置知识复习和实践点评环节,再链接进问卷结果,依托问卷结果分析开展理论教学,最后再以自我认知问卷(实践)作为结束,引导学生回顾反思。一套“组合拳”完毕,学习、思考、实践形成首尾相连的闭环,学生的参与感也大大增强。
日本语言与文化学院课程活动作品展示
通识教育中心教师孙博通过丰富的故事带动教学;土木工程学院教师杨琳采用约定“暗号”及适当“留白”的方式,促进学生深化知识理解;日本语言与文化学院教师鄢玲在课后开展日语配音和日文漫画翻译活动……丰富的教学组织形式不断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妙招3:同“屏”共振常互动
适时“露脸”,多边互动,与学生保持同“屏”共振也是提升线上教学黏性的“秘笈”之一。
设计与创意学院《雕塑基础》课程线上教学场景
设计与创意学院实操类课程较多,转为线上教学之后,屏幕共享便成为师生最常点击的功能。比如赵秀老师的《雕塑基础》课程,老师在摄像头这边演示讲解,学生则拿着泥巴在宿舍同步制作,碰到疑难问题当场分享屏幕解决;姜峰老师的《景观设计分析与表达》课程,从汽车在设计图纸中的布局到路况纹路的排列,每一笔每一画都通过共享屏幕精准传递给学生。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教师王晓东在线上授课时,在不影响PPT内容阅读的条件下,保持“露脸”状态,通过实时画面输出结合课堂互动问答,更好地带动学生投入课程学习。
说到互动方式,老师们的小Tip就更多了,弹幕、抢答、投票、在线练习……充分调用各类教学平台功能和软件工具,不仅能够打破空间障碍有效实施师生互动,更能实时获得学情数据,进而帮助教师调整教学节奏和教学策略。针对线上教学的客观局限,人文与传播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等单位的老师们在设计提问时,将线下课堂常用的陈述式问答题调整为难度相对降低的选择题或判断题,同时增加提问频次,以便快速形成互动氛围、提高互动效率。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的老师们注意到文理科学生知识积累的区别,在授课过程中实时抛出难易结合、有学科针对性的问题给学生,通过提问、讨论、竞答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此外,线上提案、笔记分享、作业点评、公开激励等方式也是不少老师调动学生上课积极性的有益经验。会计与金融学院教师阎虎勤的《云端财务信息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课程要求学生应用每周所学知识点完成一篇小论文。老师收到论文后会在群内逐一点评并分享优秀作业,达到互相激励、互相促进的作用。管理学院教师胡治芳的《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课程、创新创业教育孵化中心教师江思华的《生涯规划-探索与管理》课程,通过公屏加星、赋分的方式,及时肯定学生的参与投入,也进一步推动了课堂互动的开展。
妙招4:思政融入有温度
疫情防控背景下,老师们除了主动探索授业解惑的新路径,更积极推进传道解忧的新实践,结合课程教学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元素。
管理学院教师陈秋强在《信息管理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围绕“信息管理”这一中心内容,通过实际的学校数据库数据信息的使用介绍,教导学生在信息爆炸、外部舆论引导混乱、有害信息煽动行为越来越多的现代信息管理环境下,扎实应用信息管理和信息分析技巧,明辨是非,挖掘真相,培养学生树立起新信息时代的道德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机电工程学院教师根据所授课程内容的不同,结合学科特色,针对每门课程均设计了不同的课程思政内容。比如陈文仪老师的《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结合当前国际形势与乌克兰局势,与学生探讨能源与政治的关系,进而启发学生认识新能源发展的迫切性。
建筑学院《专题城乡规划与设计Ⅲ(城市总体规划)》课程教学设计
建筑学院城乡规划专业四年级主干课《专题城乡规划与设计Ⅲ(城市总体规划)》以“课程思政”引领教学,在教学指导过程中,播放国家政策和抗疫现场网络资料,强调城市规划师的职业使命,传递重视公众利益、凸显城市安全防护与灾难防护等理念。
人文与传播学院、国际商务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等院系也进一步加强线上教学期间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
妙招5:管理服务稳保障
为保障线上教学工作有序有效运行,各教学单位均高度重视、着力强化疫情防控期间的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从“在线课程班”学生名单复核,到教学运行情况登记收集,到教学质量自查督查,再到教学研讨交流等等,每个环节都贯穿着稳扎稳打的坚持。
会计与金融学院每周及时反馈教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给相关教师,并对值得推广的经验和方法进行分享,促使老师们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授课方法,保持线上线下教学同质等效。
管理学院积极拓展教师学习渠道,组织安排老师们参加“疫情防控期间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研讨会”,并鼓励各教研室在学习结束后开展讨论,内化学习内容、提升教学技能。
除课程教学工作外,各院系还稳步推进毕业班学生各项教育教学工作。比如法学院进一步加强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进度跟踪管理,及时为因疫情原因无法按原计划完成实习任务的学生调整实习方案,确保学生的安全与健康;细化毕业论文指导工作要求,实行异常情况周报制度,切实加强毕业班学生的学业监督与学业指导。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佩戴口罩在专业实验室进行毕业论文数据采集
针对专业实践教学需求,日本语言与文化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的条件下,有序组织学生进入专业教室、实验室开展教学和毕业论文数据采集,保障了学生的学习需求。
“桃李不言随雨意,亦知终是有晴时。”虽然疫情形势依然严峻,但我们相信,一切终有过去的时候,而线上教学期间这些特别的经历必将为新一阶段教学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编辑:传媒中心 甘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