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故事】他们是一群把古建筑当作宝贝的人

撰稿:古建筑联盟 学生新闻社 谢基荣  摄影:古建筑联盟 艺术设计系 戴雄明  
2016-05-09

  理论知识牢固、动手能力强,这是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期望。自成立以来,我校古建筑联盟就一直在实践着这个期望,并做出了一些成绩。这个致力于福建省古建筑的宣传、保护、再生计划等工作的学生组织齐聚了一批对古建筑感兴趣、热爱公益活动的学生。他们中有与古建筑专业对口的建筑学系学生,也有仅仅出于兴趣的其他专业学生。

  几乎每个周末,古建筑联盟都会组织成员赴古建筑资源丰富的漳州市云霄县下河乡内陇村参与“好厝边计划”。这个由返乡青年和建筑师共同发起的计划意在保护闽南乡村的古建筑,探索乡村社区人与人、人与大自然的友好共生关系。古建筑联盟的成员主要负责计划中的古建筑测绘、绘图、档案整理等工作。当然,除了“好厝边计划”,古建筑联盟的成员还经常深入村落,寻找当地的古建筑,并与有关部门联合开展古建筑保护的工作。

 

  这个学期,古建筑联盟的工作重点是筹建夯土建造工作坊。建筑学系城乡规划专业主任李鎨翰副教授手头上刚好有一个关于夯土技术的现代利用的科研课题,因此他时常和古建筑联盟的成员深入闽南的古村落,对那些土建筑进行调研,而这种师生共同参与的调研让学生得到了充分的指导。3月26日前往漳州市平和县秀峰乡坪洄村的调研,让古建筑联盟的成员对夯土建造技术有了大致的了解,为他们筹建夯土建造工作坊打好了基础。


 

 

  坪洄村地处山区,位于闽粤边界,是古代商旅的重要驿站,目前,保存着较为完好的土建筑,生活着一批技艺高超的夯土匠人。这座古朴的村落成了古建筑联盟的理想调研地。 一大早,准备好工具后,李鎨翰和6名学生就从学校驱车赶往交通不便的坪洄村。在车上颠簸了好几个小时后,临近中午,大家才赶到目的地。


 

 

  当车子缓缓驶进坪洄村,看到一排排古建筑,大家像发现“新大陆”一样高兴地“闹”了起来。一下车,顾不上休息和吃饭,大家便马不停蹄地赶往坪洄村的“宝地”——拥有一百多年历史的永昌楼。在当地夯土匠人黄荣森师傅的带领下,大家走进永昌楼,观察古楼的结构、墙体、地板和屋顶。


 

  “这座古楼的大部分墙体由土夯筑起来,很牢固。”黄荣森师傅一边介绍着永昌楼的历史,一边带领着大家上上下下参观整座楼。“这座楼住过好几代人,那时可热闹了。”他还向大家介绍了古楼里发生过的故事,以及现在还摆放在古楼里的那些器具的用途。

 

 

  参观完古楼后,接下来的任务是研究夯筑技术,这也是此行的目的。“激动”、“惊叹”这两个词最能表达出大家见到夯筑工具时的心情。“几片木板和几根木棍就能筑起保存了上百年的墙体,先辈的建筑智慧太不可思议了。”第一次见到夯筑工具的建筑学系2013级学生黄小翠直言,当时有一种直击人心的激动,而只有热爱古建筑的人才能够领会这样的感情。随后,在李鎨翰的指导下,学生分成两组,依次对古楼的土墙体及夯筑工具进行测绘,记录读数。“从这个角度测绘容易造成较大的误差,测绘时应紧贴地面。”在指导建筑学系2015级学生赵璐测绘时,李鎨翰详细地纠正她的不规范动作,并不时提醒大家,任何建筑体的测绘都要最大限度地去减少误差,秉承“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态度。

 


  测绘完成后,黄荣森师傅和大家介绍了夯筑技术的原理。当得知古建筑联盟正在筹建夯土建造工作坊时,他不时点头和微笑,并表示虽然现在的房子大多用钢筋水泥来建造,但夯土是一门传统技术,应被传承下去,因为它包含着先人的许多建筑智慧,能够为当今的建筑行业带来宝贵的借鉴。黄荣森师傅的观点,大家都很赞同,这也是古建筑联盟筹建夯土建造工作坊的目的之一。


 

 

  结束永昌楼的参观已是下午两点,大家的肚子早已咕咕叫了起来。坪洄村古建筑资源丰富、民俗风情浓厚,大家千里迢迢来到这里,岂能不饱览一番?在村里的小饭店吃完午餐后,大家已经计划好了下一步的行动。首站,大家考察了目前还零散居住着几户人家的坪洄村最大土楼。不管是水泥砖墙面和由石头铺成的地板,还是由瓦片黏贴成的屋顶,土楼“全身”上下都透着一股古朴的气息,也隐藏着高超的建筑艺术。据当地村民介绍,这座土楼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最多的时候同时住着几百号人。看到这座土楼的一些角落已经残破不堪,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把坪洄村的所有土楼都纳入他们目前正开展的“好厝边计划”,并和当地百姓谈起了合作修缮土楼的可能性。

 

 

  人们把农村存放干草(如谷类植物)的设施称为草垛。这些干草用途可广着呢,如作为植物的肥料和沼气的生产源、用来防潮等。目前,在草垛慢慢绝迹的情况下,坪洄村还较完好地保存着几座。金字塔形草垛的干草叠放很讲究,即一层层往上叠,既要叠得多,又要保证不能坍塌 ,因此这里面隐藏着建筑方面的“大智慧”。在这一站,大家认真观察草垛的干草叠放,并向当地村里了解详细的叠放过程。

 

 

  下午四点,大家拜访了几名坪洄村的夯土匠人,向他们了解夯土技术,请教古建筑的知识。据了解,目前,坪洄村里掌握夯土这门传统手艺的人已不多,且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最担心这门手艺在他们这一辈失传。在一位匠人的土制屋子里,大家看到了许多“古董”:由匠人自己用夯土技术建造起来的房子本身就是一件大的古董,还有夯筑工具、手工精制木床。最让人好奇的是用于存储谷类粮食的木制仓库——放置其内的粮食之所以能够较长久地被完好保存,在于它密封性好、防潮、冬暖夏凉等优点,而能否具备这些优点主要看匠人的手艺。 

 

  从坪洄村启程赶回学校,天色已微黑,抵达学校已是九点多。为了犒劳同学们,李鎨翰请大家吃了一顿大餐,就这样,大家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充实的一天。

  这次调研结束后不久,古建筑联盟从学校得到了一个好消息——他们之前提出在学校申领一块用来实验夯土建造的用地获批了。不管是李鎨翰,还是古建筑联盟,大家都很高兴。在李鎨翰看来,夯土建造工作坊如果只停留在调研考察层面,那意义不是很大,亲手通过夯土技术跟工具造出一个作品,探讨这个作品的当代可能性,并把它带到农村,助力古建筑的保护和修缮,这才是夯土建造工作坊最终要做的事情,大家才会得到最大的收获。接下来,古建筑联盟计划在校内招募更多的志愿者,多去实地调研一些土建筑,并在这块试验田上把调研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作品,服务于农村古建筑的修缮工作。

 

  作为古建筑联盟的指导老师,李鎨翰深受学生喜爱。这位高学历、阅历丰富的台湾教师来学校仅有一年多的时间,不仅早已适应了嘉庚学院的工作和生活,还赢得了不少学生的欢迎和爱戴。对关注夯土技术及其当代可能性的李鎨翰来说,带领学生赴外调研土建筑,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能够为自己的科研课题提供“佐料”,而要实现这个目的及更高的目标,李鎨翰和古建筑联盟都还有一段很长的道路要走。

  编辑:传媒中心 苏海森


(转载需标注来源“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