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几周学院的招聘会上,我听到一位招聘人员关于大学生定位的一番话。他说大学生投简历太盲目,他们不知道自己的目标企业是什么,而这些定位应该在大学期间完成,在定位后努力完善自己,这样就可以在应聘工作时,目标明确、信心十足地向心仪的公司投出简历。他的这些话对我的触动很大,大学的生活不应该是盲目的,而应该是有所规划,应该试着将大学四年看成一个自我投资的过程。我个人认为大学里最需要完成的是两件事:培养自学能力、完善自我人格。
初中、高中的填鸭式教育使我们的学习功利化,这种状态一直延续到大学。然而,功利性的学习气氛似乎在大学里更严重了。也许是为了找回高考失利的面子,在大一我陷入了功利性学习的浪潮中,近似疯狂地看书、看讲义、找参考书做题,完全复制高中模式。考试成绩不错,不过慢慢地对一些课程失去了兴趣,学习效率降低。认真思考后,我意识到一个问题:我只是单纯学习知识,而没有发展、提升自己学习的能力。同时发现,我的学习没有学习知识框架,只是在知识的细节上纠缠,这样学下来,这学期学到的下学期基本都没什么记忆了。
读书要抓知识构架,了解章节间的联系,只要构建出知识网络,剩下的就只要把知识点往里放就行了。知识网络给我以宏观角度看待知识的方法,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读书是一个厚到薄再由薄到厚的过程。厚到薄的过程就是你梳理知识网络的过程,而薄到厚则是你向知识网络中填充细节的过程。经过这两个过程,一本书就被有机性整合成为你记忆中的那本书了,这样的知识才是自己的。
努力完善人格是我认为在大学里应该做的第二件事。你可能会觉得这太大了,但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你可以着眼于细节将一点一滴做好,不久你会发现自己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与许多同学一样我是家里的独生子,中学六年没有过寄宿生活,父母料理自己的一切,自己就管好学习就行了,这样不知不觉地我就有了自私的心理,直到大学我才意识到。自私使我与别人有一定的距离,自己不自觉地对别人产生了心理距离。考虑事情以自我为中心,充分衡量自己的利益与损失,这显然与企业中的团队精神所悖。通过加入系青协(青年志愿者协会),我学到了感恩,感谢生活给与的一切,不管是困难还是成功的体验。我变得对自己的事情不那么斤斤计较,同时试着帮助别人,每当帮助别人后自己都会觉得挺开心的。这只是我举的一个例子,大家可以静心思考自己的不足,加以改正,提高个人修养。
生活的迷惘、困惑不是有固定答案的选择题而是一道道开放题。从小绕膝父母的我们以前很少有独立思考,独立决定事情的时候,现在渐渐高飞的我们需要一双善于思考的翅膀带领我们飞得高,飞得平稳。
最后,我想以郭沫若的一个对联与大家共勉: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相信“天道酬勤”,相信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超越自我获得成功。
(转载需标注来源“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