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想形容自己作为客人被主人热情周到地招待、服务时,一般会派出成语“宾至如归”。当然,还可以有其他的表达方式,比如,刚刚过去的4天,来自全省的数百名师生因参加第十五届“挑战杯”竞赛而集结美丽“嘉园”。这些擅长科技创新的孩子们用词就不同一般,他们说:“来嘉庚学院比赛,有主场作战的亲切感。”
接下来,请您跟随校园记者一起重回在我校举办的第十五届“挑战杯”福建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现场,去和来自全省的参赛师生们聊聊天,关于“嘉园”、竞赛以及成长。
陈胤达(前排 左)
所在院校:厦门大学
“入住的第一晚,我和队友为了缓解即将参加决赛的紧张心情,就一起到不远处的翠湖散步。翠湖迷人的夜景让我们一下子放松了下来。”在陈胤达眼里,“嘉园”的山、水、楼、走道,甚至连教学楼的玻璃都很漂亮。
在“嘉”几日,陈胤达说,住得很舒适,“不仅校园环境美,而且赛事安排很细致。”他特别提及赛场展位上“密闭的三堵墙”,“提供了充分的布展空间,还激发了我们的创作灵感。”
张文(左二)
所在院校:华侨大学
“嘉庚学院的校园建筑很亮眼,住宿安排温馨妥帖,食堂菜色丰富!而且,在布展时,我们还发现了其间的不少创意。在这里短短几天,感受到的都是用心。”这是张文和团队成员第一次参加“挑战杯”竞赛,还获得二等奖的优异成绩,她说,“嘉园”此行,收获颇丰。
徐杰(中)
所在院校:福州大学
“在嘉庚学院比赛,体验非常良好!”徐杰对随处可见的志愿者印象深刻,还特别提到位于图书馆前的拍照打卡点,“特别用心。”
在交流过程中,徐杰还向有志于科技创新的学弟学妹支招:“未来想参加此类竞赛的话,建议提前向往届参赛人员‘取经’,比如,现场布展有哪些需要特别关注的点等等,这些经验真的非常宝贵。”
陈淑蕾(左)
所在院校:福建师范大学
“我目前是研究生在读,也参与做学生工作。在与身边的青少年沟通过程中,我注意到当前时政新闻在青少年群体中传播的一些问题,因此有了这样的一次调查研究。”陈淑蕾分享了她和团队成员研究《时政新闻如何面向青少年受众讲好中国故事》课题的初心源起。
来“嘉”参赛,陈淑蕾坦言,并没有不适应的地方,一是因为地缘亲,“就在省内”。第二,“嘉”的志愿者们很棒很专业,保障了比赛的顺利进展。
李法君(后排右二)
所在院校:厦门大学
“吃饭、住宿等各方面都蛮舒适的。”曾征战过“深创赛”“互联网+”国赛等多个赛事的李法君说,来“嘉园”参赛,有主场作战的感觉。
在作品展示环节,当被问到对本次比赛的期待时,他笑了笑,“顺其自然吧。比起获奖,我们更希望可以就正在研发的产品,多听听老师们的建议,听听各方的声音。”
杨俊聪(右二)
所在院校:福建中医药大学
杨俊聪和团队成员为本次比赛做了长达两年多的准备。他们说,此次进入决赛,除了想和更多优秀高校交流外,更希望能把自己努力研究的成果和心血完整地展示出来。
“从交通到住宿,嘉庚学院为我们提供了细致周到的服务,让我们的参赛没有后顾之忧。”杨俊聪说起印象最深的“双面胶”故事——布展时,他们才发现忘记带固定海报的工具了,幸运的是,现场的志愿者第一时间为我们送来了双面胶。这让杨俊聪团队既意外又感动。
石乐(后排左一)
所在院校:福州外语外贸学院
这是石乐第一次参加这类比赛,“收获满满!在和其他高校的同场展示中学到了很多。”石乐说,通过参赛,自己的认知得到了明显提升,“研究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祝陈伟(后排右一)
所在院校:阳光学院
拥有“互联网+”“三创赛”等大型赛事经验的祝陈伟称,此次来“嘉园”参赛,体验很特别,“在嘉庚学院这样舒适的环境中,人的状态放松了许多,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战。”
参赛,在祝陈伟看来,是一件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同奋斗的事儿。他说,还有很多团队成员未能亲临嘉庚学院决赛现场,但不管是否在现场,成果和荣誉属于团队里的每一个人。
陈芳(教师)(中)
所在院校:龙岩学院
陈芳是龙岩学院的教师,她说,她和参赛学生们带着饱满的信心和热情迎接挑战来了。
“校园环境独特优美,尤其是图书馆,很美。”陈芳说,“嘉园”此行给师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朱伟铭(左一)
所在院校: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真正的主场作战选手朱伟铭笑称,在“嘉”里比赛,这让他如虎添翼。
作为曾参加过“互联网+”“典阅杯”“正大杯”等多项赛事的资深参赛选手,朱伟铭在本次比赛中感悟良多,“由于预想答辩的模式和顺序有所变化,我们的压力骤增,并当机立断,改变应对方向。”他说,参赛不仅考验科技创新能力,也考验心理素质。
编辑:传媒中心 陈巧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