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身是一种古老的习俗,长期以来被认为具有某种特殊的社会和文化含义。但是你知道吗?如果时间倒流若干年,文身是被主流社会认可的。3月14日,在经管大楼309教室,法学院副教授王思杰开展了一场《文身与禁忌》的讲座,旨在介绍文身的历史,廓清认识误区,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文身。
文身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出现。王思杰指出,当时文身被作为一种荣誉的标志,在捕获的猎物或者被打败的敌人身上,人们会用文身作为记录。因此,文身曾一度成为一种文化。关于文身是如何形成的,王思杰给出了自己的大胆猜想。他认为,文身的起源,极有可能是人类在偶然的机缘下受到创伤,划破了皮肤底层,并接触到某种矿物质或有色植物的汁液,伤口愈合后,汁液并没有褪去,反而永远地留存下来,成为了最初的文身。
但是,文身的辉煌并没有一直持续下去。进入文明社会后,文身习俗逐渐被正统社会所摒弃,文身被视为是野蛮和羞辱的标记。在西周时期,“文身断发”就成了南方蛮夷之地的代名词。《春秋谷梁传•哀公十三年》中曾有过这样的记载:吴,夷狄之国也,祝发文身。王思杰说,这就是当时主流社会对南方蛮夷之地的蔑视,从侧面反映出对文身习俗的鄙视。
随着封建文明的不断发展,文身渐渐演变为一种刑罚。王思杰介绍到,根据史书记载“黥刑”就是一种在身上刺字的刑罚方式。这在《水浒传》中也出现了多次,如鲁智深、史进、燕青等脸上都有官府刻的刺青,通常是标注他们即将发配的去处。这种刑罚,不仅是对犯罪之人肉体上的惩戒,也是对他们精神上的羞辱。王思杰还用岳母刺字“精忠报国”的例子告诉大家,除了作为刑罚,文身还曾在军队中广为盛行。
总体来看,文身不是一直都被主流社会认可的习俗。但是,这种不被主流社会认可的习俗,却成为了边缘组织的接纳物。王思杰还告诉大家,在日本社会,有着众多的帮派,而几乎每个帮派,都有文身的传统。文身在身上覆盖的面积大小,甚至成为权衡他们权力高低的一种象征。
不过,文身这一时尚在宋朝短暂兴起后便又一次迅速坠落,真正迈入时尚界是在现代。随着文明的开放,文身逐渐被大众所接纳。
编辑:传媒中心 孙雪
(转载需标注来源“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