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近九十名师生下海植下万棵树

撰稿:信息管理部  摄影:学生新闻社 肖家佳  
2006-03-13
  3月11日,春光明媚。在我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和学院公众形象推介小组的积极策划与周密安排下,以环境保护协会为主,包括英语系、管理系、信息与计算科学系、国际经贸系、法律系在内的我院师生一行近90人来到龙海市浮宫镇的滩涂上植下了万棵秋茄(红树植物的一种)。副院长李初环、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主任卢昌义参加了这次公民义务植树活动。浮宫镇政府热情接待了我院师生,在镇大礼堂里,龙海市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负责人薛志勇高级工程师为我们介绍了红树林的基本知识。随后,师生们又驱车前往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进行了实地参观。只见出海口处的海滩上,连绵着一大片郁郁葱葱的红树林。许多同学首次见到那么大片的红树林,都异常地兴奋。中午,当地政府以具有地方特色的“高丽菜咸饭”热情地招待了我们。短暂的休息之后,大家兴致勃勃地前往九龙江沿岸的潮滩开始植树。到达指定地点之后,队伍被分成两大组背向而行开始植树。红树林是胎生植物,种子在母树上萌发长成幼苗成熟后才自然脱落,这次我院师生植造的是红树林的一种——秋茄,因其形状像小茄子而得名。其种植方法比较简单,只要将成熟幼苗(胚轴)的三分一左右插入潮滩泥土中即可。植下的胚轴种苗如果能够存活,十几二十天之后这些种苗将萌发出嫩绿的新叶。在李副院长与卢主任的带动下,同学们个个植树热情高涨,各施其招,不一会滩涂上便秋茄遍地了。虽然污泥弄脏了衣服,杂草在泥中腐烂的味道也是令人作呕,但是这丝毫不能击退同学们为营造红树林贡献力量的决心。我院这次植树行,引起了媒体的关注,漳州电视台、福建电视台新闻频道厦门演播室还派出随行记者进行跟踪报道。师生们纷纷向社会提出倡议,保护珍贵的红树林,并为自己能够为营造海岸红树林尽微薄之力感到自豪。
  据不完全统计,我院师生当日共植下一万三千棵左右的秋茄幼苗。希望这些幼苗能尽早长出嫩绿的新叶,长成一片葱郁的红树林,绿化祖国,保护海域生态环境。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主任卢昌义讲授种植技术 宣传报道组成员讨论种植技巧
我院师生为营造绿色海岸植下一万三千棵左右秋茄幼苗
李初环副院长、卢昌义主任及学生代表分别接受福建电视台新闻频道的采访


【相关链接】:

  1. (2006-03-13)[厦门晚报]嘉庚学子营造“绿色海岸”
  2. (2006-03-13)[海峡导报]厦大嘉庚学子营造海岸红树林
  3. (2006-03-13)[搜狐网]嘉庚学子营造‘绿色海岸’

  附红树林简介:

  红树林是生长在海水中的森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及河口潮间带特有的森林植被。它们的根系十分发达,盘根错节屹立于滩涂之中。它们具有革质的绿叶,油光闪亮。它们与荷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涨潮时,它们被海水淹没,沐浴在湛蓝的海水之中,或者仅仅露出绿色的树冠,仿佛在海面上撑起一片绿伞。潮水退去,则成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
  红树林海岸主要分布于热带地区。南美洲东西海岸及西印度群岛、非洲西海岸是西半球生长红树林的主要地带。在东方,以印尼的苏门答腊和马来半岛西海岸为中心分布区。沿孟加拉湾——印度——斯里兰卡——阿拉伯半岛至非洲东部沿海,都是红树林生长的地方。澳大利亚沿岸红树林分布也较广。印尼——菲律宾——中印半岛至我国广东、海南、台湾、福建沿海也都有分布。由于黑潮暖流的影响,红树林可一直分布至日本九州。
  我国的红树林海岸以海南省发育最好,种类多,面积广。红树植物有20余种,有灌木也有乔木。因其树皮内含有丰富的“单宁”,氧化后呈红褐色,因而称为红树林。红树植物的叶子不是红色,而是绿色。枝繁叶茂的红树林在海岸形成的是一道绿色屏障。红树林作为沿海防护林的第一道屏障,对风浪具有强大的“消能”作用,同时其发达的根系,具有很强的固土能力,对固堤护岸、保护沿海的各种设施有很好的作用,是公认的“天然海岸卫士”。2004年底发生在印度洋的海啸给世人敲响了警钟。专家提出,人类必须吸取教训,提高防灾意识,除加强沿海地区的防波堤建设外,应尽快恢复沿海的红树林。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负责人西蒙·克里普斯曾发表谈话说:“红树林和珊瑚礁可以起到减缓海啸和洪水冲击力的效果。它们不能完全阻止洪水,但有红树林的地方受灾程度实际上大幅减小。”
  红树植物具有高渗透压的生理特征。由于渗透压高,红树能从沼泽性盐渍土中吸取水份及养料,这是红树植物能在潮滩盐土中扎根生长的重要条件。红树的根系分为支柱根、板状根和呼吸根。一棵红树的支柱根可有30余条。这些支柱根象支撑物体最稳定的三脚架结构一样,从不同方向支撑着主干,使得红树风吹不倒,浪打不倒。这样的红树林,对保护海岸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1960年发生在美国佛罗里达的特大风暴,使得沿岸的红树毁坏几千棵,但是连根拔掉的很少。主要的毁坏是刮断或因旋风作用把树皮剥开。
  红树植物的呼吸根,顾名思义,起呼吸作用。在沼泽化环境中,土壤中空气极为缺乏。红树植物为了适应这种缺氧环境,呼吸根极为发育。呼吸根有棒状也有膝曲状的。有的纤细,其直径仅有0.5厘米,如指状;有的粗壮,直径达10-20厘米,如笋状。红树植物板状根是由呼吸根发展而来。板状根对红树植物的呼吸及支撑都有利。红树植物根系的特异功能,使得它在涨潮被水淹没时也能生长。红树植物以如此复杂而又严密的结构与其生长的环境相适应,使人惊叹不已。
  最有趣的是红树植物繁殖的“胎生”现象。红树植物的种子成熟后在母树上萌发。幼苗(胚轴)成熟后,由于重力作用使幼苗脱离母树下落。这种“胎生”现象在植物界是很少见的。更使人们惊奇的是,落下的幼苗若插入泥中,一个星期左右就可在淤泥中扎根生长。若幼苗落至水中时,它们随海流飘泊。有时在海水中飘泊几个月,一旦遇到条件适宜的土壤就立即扎根生长。红树植物生长在海水中,是一种不怕盐渍、水渍的植物,它革质的叶子能反光,叶面的气孔下陷,有绒毛,在高温下能减少蒸发,具有耐旱的形态结构。它叶片上的排盐腺可排除植物体内多余的盐分。除了胎萌以外,红树植物还具有无性繁殖即萌蘖能力。在它们被砍伐后,很快在基茎上又萌发出新的植株。
  科学研究表明:红树林生态系统是世界上高生产力的生态系统之一,它不仅本身能提供许多林产资源,而且对近海渔业资源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它提供给河口港湾的有机物质等生源要素和能量,是海区生物量和生物能源的供应者之一。红树林区是许多鱼、贝、虾和蟹等经济海产动物隐蔽、产卵、繁殖和生长的良好场所。此外,红树林还有防治污染、过滤陆源入海污染物、减少海域赤潮发生的作用,九龙江两岸的红树林对减少河口入海污染物,保护厦门海域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景观具有重要作用。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十分显著。


(转载需标注来源“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