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明教授:发愤著书是司马迁对生死的反思

撰稿:学生新闻社 李睿琳 王瑶瑶  摄影:学生新闻社 刘健宁 谢沛雯  
2016-12-09




  人们历来把“发愤著书”看成是司马迁的创作宗旨,但真的仅仅只是如此吗?司马迁为什么要坚持完成《史记》的创作?《史记》如何体现了司马迁的个人情感?《史记》的创作宗旨是什么?12月8日晚,在经管大楼301教室,围绕这些问题,人文与传播学院李建明教授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主题为“发愤著书对《史记》创作主旨的升华”的讲座。
 
  本场讲座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司马迁创作《史记》的过程、《史记》的创作主旨、司马迁个人特点在《史记》中的展现。
 
  司马迁早年家境殷实,更有司马迁四千担粮食换来官位之说,交游甚广,然而因“李陵案”蒙冤遭腐刑却无人出面维护,对其产生了极大的打击。李建明教授认为,这段经历反映在《史记》中,必然会影响其选材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李建明教授还以《管宴列传》中管仲和鲍叔牙为例,赞美了生死不渝的友情,“如果这样的人还活在世上,我愿为他们驾车”。
 
  起初,司马迁创作《史记》的目的是受其父司马谈临终嘱托,欲写成一部“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的宏伟通史。后期,由于生活处境及阅历的改变,司马迁创作宗旨有了变化,不过李建明教授认为,司马迁的创作目本质上是不变的,否则《史记》就不再是一个整体,内容就变得破碎。
 
  谈到司马迁的《史记·黥布列传》时,李建明教授说道:“司马迁在写悲剧人物时,倾注了自己的赤诚,这一特点是司马迁个人经历在其作品中的体现。”李建明教授还用丰富的事实展示了《史记》中的司马迁个人情感、人生态度和追求。
 
  “我很喜欢《史记》这部伟大的作品。”2016级人文与传播学院学生柯雯表示,听完讲座后对《史记》又有了新的认识,对“知人论事”层面的理解更加深刻了。
 
 
  编辑:传媒中心 苏海森

(转载需标注来源“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