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明教授谈包公及包公文学

撰稿:学生新闻社 王浩之 张丹丽 童艺欣  摄影:学生新闻社 庄志塬 陆瑶  
2015-09-25

  包拯又名包公,北宋名臣。自宋朝以来,出现了许多涉及包公的文学作品,“包公文学”一词随之出现。包拯与包公文学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包公文学在宋代以后又有着怎样的演变?9月23日,在经管大楼301教室,人文与传播学院教师李建明教授带来了一场主题为“包拯与包公文学”的学术讲座。

  李建明教授首先引用《宋史·包拯传》中的“割牛舌案”、包拯的家训等几个事例,讲解了包拯正直、清廉、爱民、刚正不阿的形象。他表示:“到了元代,在蒙古人的统治下,人被分为四等,当时的法律乃至整个社会出现了极大的不公正,此时的包公形象演变成为不畏强权、秉公执法的人物形象。”

  李建明教授引用了元代关汉卿《蝴蝶梦》和《鲁斋郎》两出杂剧的典型剧情,通过这两出杂剧中包公的形象来说明当时的社会状况。“到了明代,包公文学中的包公形象演变成了一个断案高手,能破各种无头案。后来到了清代,包公的形象变成了朝廷的主心骨。”

  李建明教授表示:“包公形象在宋代以后的历代文学作品中的演变,能反映当时的百姓心目中的理想官吏,这对当代的廉政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听完讲座后,许多学生纷纷表示,真实的包拯跟电视剧中的包拯有着很多不同点,他们了解了更多关于包拯的真实故事,看到了一个清廉、敢于挑战的包公形象。

  编辑:传媒中心 苏海森


(转载需标注来源“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