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嘉庚学院语言与信息传播系的学生,在学习完“现代汉语”课的普通话与方言关系专题后,在课任老师苏新春教授的组织下,联系自己生活的地区所使用的闽南话的使用情况,对方言是否消亡纷纷发表了意见。这些意见很不一样,有的还尖锐地对立,同学们都尽力找出支持自己观点的论据。
所发表的意见,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方言必定走向消亡。首先,在国家大力推行普通话之时,不可避免地危及到各地方言的地位,这并不是危言耸听,90年代的儿童就在家长有意识的调教下用普通话交流,所以这一代孩子普通话讲得流利几乎不成问题,反而是方言听得懂不会讲,甚至连听也成问题。这说明方言缺少它的继承人。其次,方言并不像其他文化一样有大量的现存实物存在。方言都以口头相传,因此,遭遇同化、消失的可能性大大加强。这更不能不说是方言可能消失的另一个原因。再次,犹如女儿国的杨二车娜所说的,“由于我第一个踏上神秘的旅途。接着,越来越多敢于冒险的男男女女走了出来。我恐惧女儿国会落寞,更担心家乡话会频绝。”随着人口的大量流动,方言的地域性将被打破,方言的使用率将大大降低,人们更依赖于使用更具普遍性的普通话。方言的困境可想而知,它正遭受着普通话的渐渐吞噬。
第二类,方言并不会消亡。首先,方言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在汉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由于不同时期的不同社会历史条件和人文地理条件,以及古代的行政区划等因素,导致方言的产生,可以说,方言是历史的产物,有其特殊的历史意义。因此也就难以磨灭。其次,由于方言的特殊历史意义,也就造就了方言文化。方言文化深深扎根于各个地域之中。它不仅仅局限于语言,已经扩张到了地区中人群生活的方方面面,乃至精神世界。比如客家方言就是一个代表。客家人不仅把客家方言看成是一个语言工具,更看成是客家人精神的体现,这正说明了方言文化的存在。再次,方言有其特有的感情意义。由于方言本身所具有的地域性,因此方言自然而然地成为地域中人们感情的纽带。在方言区中,人们往往有这样的感受,讲方言比讲普通话更亲切。其原因在于人们长期使用方言交流,具有相当历史,而普通话作为官方正式语言,相比方言使用时间较短,也就缺少了方言所特有的感情因素。
第三类,方言的消失与否要具体方言具体分析。现代经济的发展,往往决定一个地区的文化趋向。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由于它的经济效应辐射面大,因此它的方言就处于“优势”地位,不但不会消失,相反,具有一定的“向心力”,会吸引更多人来学习,扩张自身方言的使用人群。而那些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经济辐射面小的地区,其方言就处于“弱势”,被同化、消失的可能性也就大大加强。
以上各方观点不无道理,但从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看,究其本源,普通话也是北方方言的一部分,与其他方言是“兄弟姐妹”关系。所以,在普通话不断发展同时,也要向其他方言继续吸收精华之处,使其自身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适应人们的生活需要。因此方言不能消失,否则,普通话将在很大程度上缺少方言这一新鲜活力的注入,也必将延缓普通话的发展与完善。现在我们欣喜地看到,社会已开始关注方言,各地方也极力保护自身方言,例如开办方言电台,方言节目等,使其更贴近人们的生活。当然,社会发展,人口流动,方言的同化在所难免。但,我们也要看到方言在同化的过程之中,也在完善自己,因此并不会那么容易地退出历史舞台,而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代代相传。
(转载需标注来源“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