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肖飞不是肖飞老师,他仍是位海峡导报的资深记者,或者摇身一变,成了国家机关干部、银行经理,我想,他都能胜任并且很出色,但如果是那样,我们会失去一个好老师。
但是现在的情况是,肖飞成了肖飞老师,成了一名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成了嘉庚学院新闻传播系的讲师,成了这里的风云人物。他仍可以很酷,很幽默,很有个性。伴随着新闻采写与优秀作品选读的开设,我们走进了他的课堂。
我已经不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场景了。
已经是午间时分,他左手抓着一个早已喝完水的瓶子,右手夹着公文包,站在人文大楼楼下,旁边围着的学生拿着稿件一遍一遍地询问请教,他孜孜不倦地答疑,没有丝毫懈怠之意。
几年下来,讲台上“任逍遥”。课上课间,奢侈的时间是偶尔喝口热水清清嗓子,一举手一投足,都能聚焦所有同学的目光。
他积累着丰富的工作经验,与原理概念融会贯通,着重培养学生们的新闻感觉,根植新闻价值,挖掘新闻敏感度,将新闻理念生动化、扩大化。他执掌着新闻命脉,他就像导航者引领学生更为精准更为专业地认识新闻,赋予单一模式下的新闻稿生命与力量。
同学们爱上他的课,似乎变成了一种习惯。肖飞老师从来不点名,课堂却座无虚席,发言声此起彼伏,像一个自发性的讨论盛会。在这里,没有人拘泥,只想将问题的看法一吐为快,等待肖飞老师的点评。肖老师总说:“我不在乎结果,却非常重视你们心里对这条新闻稿件的拿捏,这才是重点。”
他从不说大话,说起话来一针见血,使人豁然开朗。他为同学们批阅一条条稿件一丝不苟。课后他像个老朋友一样亲切,高谈阔论,无话不谈。
难得的是,在肖飞老师的课上,总能见到这样的一个身影。这是一位英语系06级的学生,他总是最早来到教室,最晚离开。他安静地坐着,认真记笔记。他说:“肖飞老师的每节课我都来上,每次作业我都按时交。没有人督促我,这是我自己给自己的任务。他总能带给我新的认识新的启发。挺遗憾的,太晚认识他了,否则我会考虑转系的。”而这样喜欢肖飞老师的外系同学,远不止他一个。
总是这一张不苟言笑的脸,涓涓有神的双目,写满真诚与博学。新闻路上,有他和我们一同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