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张的期末考试即将接近尾声,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一个学期的结束。从下周一(7月14日)开始,嘉庚学子们将首度迎来为期两周的教学实践周。
因为是首次实行教学实践周,有不少同学提出疑问,教学实践周与暑期社会实践是不是一码事呢?事实上,这两者不是一个概念。虽然同是“实践”,但实践周是正常的教学环节之一,有着经过精心设计的、明确而特定的教学实践活动内容,相比于较为松散自由的暑期社会实践而言,更具组织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另外从时间上来说,教学实践周仍是处于学期内,并不是像暑期社会实践那样处于假期。
为什么要设置“教学实践周”呢?学院的动机很明确,那就是在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实现学院“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个性”的人才培养目标。
教学实践周的设计并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它是学院为了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作出的种种设计之一。事实上,学院从去年开始,就相当高调地加大了这方面的力度。去年5月发布的2007-2008学年新版校历,为期两周的实践周就作为新校历改革的亮点体现在了校历中。而去年11月福建省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申报成功,以及随即成立的“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创新性人才培育中心”,也为学院创新性人才培养打了一针“强心剂”。今年7月底,投入达8千万的理工实训基地也将基本建设完成,其在实践教学上的影响并不仅限于理工类学生,而是将辐射到全院学生,立足于这个良好平台,学院的实践教学水平必将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为了迎接首个即将到来的实践周,各系都根据自己的教学特色,对实践周的教学活动进行细心的设计与安排。活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比赛、讲座、讨论会和实地调研,也有各种试验、实训和设计。有些系设计了几个实践项目,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位日语系张同学的说法也许能代表大多数学生对于实践周的期待:“组织得好,内容比较让人感兴趣,就会因为喜欢而投入进去,这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