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走访 全面了解德化陶瓷文化与产业现状

撰稿:国际经贸系 任昊 李莹莹 孙玉明 沈逸腾  摄影:洪颖琪 任昊  
2009-07-21

参现陶瓷博物馆 体味德化瓷的悠远历史

  7月19日上午8点,国际经贸系团总支暑期社会实践队开始了在德化的第二天调研活动。全体队员首先来到了德化陶瓷博物馆。在博物馆管理人员的带领下,大家参观了许多年代久远的瓷器,如唐代•双系盘口壶、宋代•荷口瓶、明代•三足炉,清代•青花瓷等。此外,博物馆中还典藏了许多出土的制瓷工具,通过这些工具队员们了解了古代陶瓷的烧制工艺,如支烧、正烧、叠烧、履烧等。通过参观,队员们还了解到,建国后,德化成立了德化瓷厂和德化第二瓷厂,随着国有企业的改革,德化陶瓷走向了“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的时代。

交流座谈 调研德化陶瓷产业现状

  当天上午10点,实践队队员与德化县经济贸易委员会林副局长等展开了座谈。

  林副局长分别从德化县陶瓷产业类型、陶瓷产品市场、政府政策扶持三个方面为我们讲述了德化县的陶瓷经济现状。据介绍,德化县陶瓷产业为高度外向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出口量占生产总量的86%,在国外主要针对欧美市场进行销售。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国外市场有所缩小,但对国内市场的影响不大。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德化陶瓷企业将目光转向俄罗斯、中东等新市场的开发。在国内,除了市场拓展之外,部分企业还鼓励网络销售这一新的销售渠道的发展。谈到目前陶瓷产业中存在的问题时,林副局长表示,从生产的角度来说,企业生产的劳动成本还需降低,在管理方面,部分企业采用“家族式管理”,从而大大降低了管理的有效性和人才的利用率。

  在林副局长为我们详细介绍了德化县陶瓷产业的现状后,队员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有队员问道:“当前社会提倡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可见环境与资源保护的重要性。那么德化县的陶瓷生产商如何处理陶瓷生产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林副局长认真地答道:“目前本县已有许多企业建立了‘三废循环利用模式’,即对生产陶瓷所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料进行循环再利用,这样不仅有利于企业再生产,更保护了环境、节约了资源,这也是德化县陶瓷生产的一大特色。”

探访陶瓷学院  了解陶瓷文化的传承

  为了全面并深入地了解瓷都经济与文化,上午11点,实践队前往德化陶瓷职业技术学院参观并访问。

  初临学院,校门上镶嵌的“博学”、“精艺”、“厚德”、“善行”八个大字给队员们留下深刻印象。学生办事处的林主任热情接待了实践队队员们,并与队员们展开了座谈。

  林主任首先介绍了学院的基本情况,通过介绍,队员们了解到该校依托德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陶瓷文化,1100多家高度外向型陶瓷企业对其办学形成了有力支撑。

  林主任还对该院的专业设置进行了具体讲解。专业类型以陶瓷生产类、瓷艺设计与雕塑类为主。学院下设专业都与陶瓷产业链相关,与陶瓷企业连为一体,专业特色明显,技能性强。 

  在谈到学院的办学特色时,林主任表示:“与本科院校不同,我们的教学更加注重技术应用。所以学生在毕业以后,主要朝着技能型应用生产、设计方向发展。”为了更好地传承德化陶瓷文化,学校通过邀请工艺大师开展讲座、美术类专职教师授课等方式来帮助学生接受传统陶瓷文化的熏陶。

拜访陶艺大师 感受艺术人生

  下午一点整,实践队又赶往凤凰陶瓷雕塑研究所拜访工艺美术大师邱双炯。邱双炯大师一生走南闯北,经历过无数风浪,磨练出干练的作风。采访他时,没有过多的寒暄就切入正题。由于家境平寒,小时候就进入瓷塑作坊打杂,接触德化民间传统陶瓷雕塑,并与瓷塑艺术结下难分难舍的终生情缘。但之后在很长的通讯员生涯中,他形离神不离,总会在家、在工厂与学者交流,注意积累陶瓷方面的知识。

  邱双炯大师认为民间传统陶瓷雕塑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包括文化及工程,但至今还没有人能够完整地总结出来。他以自己的方式去感悟,用一个字来表达:圆。每一个陶瓷都是用若干个不同半径的圆来组成其任意曲线。他说传承文化是他的责任,不传给年轻人那将是他的过失。把祖先遗留下来的财富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发扬光大才是真理。他通过长期的摸索、实验、调试,提出“用水发电、用电烧瓷”的想法,决心在德化推广以电代柴烧制陶瓷,旨在提高烧瓷效率,更好地保护环境。而在瓷塑艺术上他也不断创新,最近制出了一种新型工艺品¬——夜光五百罗汉。

  大师突破德化陶瓷无大器的传统,严谨,创新,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深深感染着队员们。最后大师提笔为实践队员写下殷切期望:“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转载需标注来源“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