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进课堂!“布”期而遇,精彩由“染”而生

撰稿:学生新闻社 覃薇菡 沈志善  摄影:学生新闻社 王子萱 安予心 沈志善 戴芷兮 戴菲  
2023-12-08

设计与创意学院学子的扎染作品。

  狮子、兰草、自制画,各种精细的花纹在染布上交相辉映!在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人文大楼前的草坪上,一块块染布在晾绳上随风划出美丽的弧度,为校园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这些染布出自《扎染创意设计》课程班的学子之手。《扎染创意设计》是设计与创意学院开设的一门兴趣拓展类专业选修课,面向本科二至四年级学生。

课程的开设既传承技艺,又富有教育意义

唐刚在课堂进行扎染技艺教学。

  扎染古称扎缬、绞缬,是汉族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是织物在染色时部分结扎起来使之不能着色的一种染色方法。扎染工艺分为扎结和染色两部分,它是通过纱、线、绳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缝、缚、缀、夹等多种形式组织后进行染色。

  “经历了长期不断的传承、发展与创新,扎染已成中国国粹印染工艺之一,并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教授《扎染创意设计》时,任课老师唐刚总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他希望同学们能扎实理论基础,包括扎染的历史、技艺分类、现代审美和创新等内容。

  近年来,这项经过千年沉淀的中国的传统技艺“火”了起来,染坊、扎染文创产品在各个地方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唐刚表示,该课程的开设既传承技艺,又富有教育意义。

  实践是这门课的重头戏。唐刚会请学生到校园各处去收集作为染料的材料,比如凋落的莲蓬与栀子果、环卫工人剪掉的枝叶等。他透露,这些天然染料不仅环保,而且质地柔软,能够给布料带来独特的质感和色彩。

  这样的课程,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新鲜,而且获得感满满。设计与创意学院2021级学子赵天鹏表示,“在扎染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了不同地区的扎染方法和技巧,也欣赏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扎染作品。这种跨文化的交流让我更加尊重和欣赏不同的艺术形式,也让我更加热爱这项艺术。”

在动手实践中,助力乡村振兴

同学们走出教室进行扎染实践。

  “这门课很有趣、鲜活、贴近生活!”赵天鹏透露:“就如课程的主题来说,一个是为学校20周年校庆献礼。一个是以莆田市仙游县四黄村为基础进行创新性设计,助力乡村振兴。这些主题很有意义,我们都很有积极性。”

  20周年校庆是学校本学期的一大喜事。在课程中,学生们把对学校的爱和祝福融入作品中。在创作相关扎染作品时,他们以蓝色为主色调,象征学校宽广博大的胸怀。在蓝色的布上,他们用白色线条勾勒出一幅幅精美的画面,用主楼群、“TKKC”、“止于至善”等元素,表达对学校的热爱。

  在谈到为什么以莆田市仙游县四黄村为设计主题时。唐刚老师表示,四黄村从宋代起就一直种植印染的重要染料之一——蓝草,有着九百多年种植蓝草的历史。蓝草在古时候又名“青黛”,它比普通的蓝染料染得更蓝,品质也更好。但遗憾的是,那里最年轻的印染传承人也已经44岁了,而大部分蓝草被村里的老人们作为药材出口。 

  “我们要思考该怎么样激发、利用我们所学的专业知识,来改变这种现状,赋予它更好的价值。”唐刚老师说道。他决定与课程班的学生们,共同复苏四黄村印染技艺的记忆。

同学们制作打蓝图,展现蓝草变成染料的画面。

  在课堂上,学生们选择扎染等形式,将四黄村景色、建筑展现到染布上,做出了打蓝图、双塔图等多种以四黄村为基础的染布,用文创产品助力文化传承和文化复苏,帮助四黄村将传统文化宣传出去,助力当地的发展。

走上田间地头,学习传统技艺

唐刚带领学生走上田间地头,去四黄村实践。

  “负责就是唐刚老师的代名词”“他对教学充满热情,总是尽最大努力帮助学生”“他的课堂很有趣”……在谈到对唐刚老师的印象时,《扎染创意设计》课程班的学生总是滔滔不绝。

  唐刚对福建本地印染的探寻之旅已经进行了七年。从泉州安溪、漳州月港,到福州永泰、莆田仙游,他走过福建许多有印染历史的地方。但由于史料留存太少,虽然有收获,但他始终找不到好的落点。直到今年年初,他找到了有着九百多年种植蓝草历史的四黄村。

  在发现四黄村后,唐刚随即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在课程进展过半时,他会带领学生去到四黄村实践,走到田间地头上,亲眼去见证蓝草从种植到做成染料的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既体验了这种传承九百多年的技法,也看到了传统文化传承面临的困境。

  唐刚老师的热情与专业,不仅赢得了学生们的喜爱和尊敬,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探索与创新的种子。“我发现扎染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表达。这种创作的过程让我感到非常充实和满足。”就如设计与创意学院2021级学子陈贝贝所说,这门课程不仅让她学到了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让她开拓了视野,激发了创造力,也为未来的职业发展铺设了坚实的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受唐刚老师的影响,设计与创意学院校友吴翠莉在工作中继续传承扎染技艺。在厦门市蔡塘小学任教的她,也将扎染带到了课堂,让更多的小朋友们了解扎染这项传统技艺。

吴翠莉(左)在教学中推出了扎染特色课程。

相关链接:

直击扎染课堂:遇见不一样的美好

  蓝靛泥经过纯天然的还原,形成染料。

  同学们将扎成“疙瘩”的布料放入染缸中浸泡。

  充分搅拌,让色泽润入布料。

  开启扎染作品时,同学们犹如打开充满惊喜的盲盒,既期待又紧张。

  细细查看作品,同学们仿佛可以听到一种独特的声音,如同丝绸在空中飘扬的轻响,又如同梦境中的旋律,悠扬而迷离。

  美,呈现于眼前。蓝白印花使用的是一种防染印花方法。防染用的豆粉石灰混合成的糊状物俗称“灰药”,此糊状物是通过型版而漏印到坯布上形成花纹。待布匹浸染晾干后,去掉“灰药”的部分是白色花纹,其他就是染上去的颜色。

  将布料放入清水中,将多余的染料漂除。

  晾晒作品。

  晾干后,一片片无比美妙的扎染布,展现出同学们对美的独特感受和追求,每一幅作品都是心灵的映照。

  唐刚老师检查作业,欣赏同学们的作品。

  作品里蕴含了同学们的美好祝福。

[编辑:甘丽红 陈巧恩 朱鲜艳]
[校对:王小磊 樊雨昕]
[审核:彭欢]


(转载需标注来源“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