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导报]高考作文缘何被“畸形重视”

来源:海峡导报 学堂 2011.4.29 星期五  
2011-04-29

  近日,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报道《北大中文系教授:社会对高考作文是种畸形重视》再次引发了公众对高考作文的探讨。

  高考作文,历来是热门话题。而随着2011年高考临近,高考作文又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北大中文系教授漆永祥在接受采访时说,现在社会对高考作文的重视,是一种畸形的重视。他痛陈高考作文存在的四大问题,指出全社会都缺乏对语文教育的重视,也是造成当前高考作文质量不高的原因之一。

  高考作文又怎么了?对于高考作文,对于目前的高中语文教育,厦门的学生、老师如何看?导报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背景
北大教授:社会对作文畸形重视

  每到高考临近,社会上各种 “高考作文题目预测”、“作文备考全攻略”等层出不穷,受到不少考生、家长甚至老师的推崇。很多学生都希望通过突击,提升作文水平。不过,北京大学中文系副主任、北京市高考语文阅卷组负责人漆永祥教授近日在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指出: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他说,社会对高考作文是一种畸形的重视。

  漆永祥说,高考作文中,好作文真是太少了,高考作文质量多年来提升不大,有时还在下降。高考作文,存在的问题非常多。首先,在所谓“攻略”的引导下,不少作文“假大空”,程式化、模块化严重,模仿痕迹明显;其次,喜欢用生僻、华丽或怪异的辞藻,排比句型,夸张语言或者四不像的“文言文”,来表现自己的知识面和写作才能;第三,内容空洞无物,没有生活气息、真情实感,没有年轻人的朝气;第四,错别字、替代词甚至网络语言使用越来越多。

  “现在的作文都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漆永祥说,不少学生会背范文和励志故事,高考作文中学生用得特别多,但是这些例子用在文中是否合适,学生就不管了。此外,漆永祥认为,全社会缺乏对语文教育的重视,也是造成当前高考作文质量不高的原因之一。大学里,有多少人注意培养语文素养?大家更愿意把时间花在英语四六级、“托福”上。

调查
不少学生备有“作文攻略”

  像大部分高三学生一样,小刘手上也有两本高考作文备考攻略之类的书籍。“这类书编排比较清晰,事例及人物分析都挺详细的,容易记忆,效率也比较高。”小刘认为,高三学习紧,没时间看闲书,看看这类书,或许对高考作文应试有所帮助。

  导报记者调查发现,高考作文备考攻略等此类书籍,在考生中大有市场。谈到高考作文备考,一小部分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表示,平时会有时间看看小说、杂志、报纸之类的读物,为写作积累素材。但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他们的作文备考方式还是以作文素材书为主,记忆模板书中提供的所谓“精品素材”,有的学生甚至是百用不厌。

  小刘认为,学生写出“千篇一律”的高考作文来,还与语文老师的教学方式有关。小刘告诉导报记者,出于求稳的心态,老师一般会建议学生采用议论文体,比较简单,而且容易操作。平时的作文课,老师一般都会从作文的情感、语言和扣题方面入手,强调比较多的是作文的中心,一再强调文章的立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文章是几类文。“有时老师还会要求辞藻华丽,这也能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作文得分。”小刘补充说。

学生
高考作文不敢“标新立异”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去年发布的相关调查数据显示,83.3%的人承认自己在上学期间曾经写过撒谎作文。采访中,当被问及是否写过撒谎作文时,大多数受访学生表示有过编造事例的经历。“主要还是缺乏积累和阅历,肚子里没有墨水没有材料,只好编造了。”说这话时,高三学生小张还有点不好意思。

  “当然也不是我们不想表现出真性情,首先还是来自于高考的压力,其次是阅卷老师的态度。”在班上,小张的作文水平中上,他告诉导报记者,平时作文中,他自己比较崇尚的文风总是得到一个不尽如人意的分数,以至最后不得不走一条“老师喜欢的路”。

  虽然大多数的学生对高考模板式的作文表示反感,但采访中,大多数高中学生坦承自己在高考作文绝对不敢标新立异,还是按套路来。“反感归反感吧,标新立异的东西很有可能适得其反,尽管模板式作文让我鄙弃,但是在高考中为了求稳,我还是比较青睐于常规的套路。”一高三学生小林如是说。

老师
“畸形”缘于评价标准

  “完全支持北大中文系教授的观点。”一直在高中语文一线教学的双十中学语文老师许鹄翔认为,目前社会的确存在对高考作文畸形重视的情况,但这种畸形重视,归根结底是社会对高考的畸形重视。

  在许鹄翔看来,写作应该是一个人思想的体现,不应是简单的写作形式教学。就目前的高中语文教育而言,我们并不缺乏教给学生表达方式,但是我们缺的是教给学生表达什么。

  采访中,科技中学语文老师陆豪认为,造成高考作文“畸形”的原因还在于作文的评价标准上。

  “你看,每年的满分作文登的都是什么文章,是华丽的辞藻堆起来的,看上去颇为‘唬人’,可仔细一读,却味如嚼蜡,空洞无物。”陆豪说,这类满分作文给学生当“示范”,不少学生就学当“裁缝”,考前大量背范文,考场上东拼西凑,造成套题作文泛滥的现象愈演愈烈。

  在陆豪看来,要改变这一现象,需要在两个方面上下功夫,其一是积极倡导清新自然有真情实感的文风,把握好优秀作文的方向;其二是改变话题作文一统天下的现象,多出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话题作文设限小,非常容易套题。

讲堂
阅卷人认知应“整体统一”

  朱盈蓓(厦大嘉庚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主任、美学博士)

  当大家在批判高考作文质量下降、学生作文千篇一律时,我想强调一点:提高高考作文质量,不仅学生自身需提高,还要对阅卷老师提出要求。

  我曾参与高考作文阅卷,一般高考作文阅卷老师分两类,一类是在中学战线多年、教学经验极其丰富的老师;另一类是高校的一部分老师。这两类人,由于年龄上和身份上的差别,对世界观、文学的认识也有所差别。而由于阅卷人主体认知的差别,一些大学教授可能就对高中生的一些时尚语言难以接受,而一些年轻的教师则比较认同,认为学生“与时俱进”。同一篇文章,不同阅卷人打出的分可能就不一样。

  当报纸、杂志、社会舆论把矛头指向学生、老师时,我有一个建议,希望借力媒体,提醒省教育厅、教育部等有关部门,对阅卷人的认知水平应该有一个比较量化的、规范的规定,让阅卷老师的认知水平相对整体统一。当考生意识到阅卷规则修改了,发挥范围扩大了,学生自然就能更自由地发挥,写出真性情的文章。

  此外,高考作文,语文老师的教学手段、主观因素也对学生产生影响。一些老师为求“稳”,为求高分,会传授给学生一些写作套路,因此学生写出的文章,整齐划一,逐渐没有了个体差异。

  作为一名大学中文系老师,我也有切身感受。大一时,学生都会上一门课《大学语文》。我发现,很多学生很害怕写作,说自己写作很差。但仔细一观察,学生并不是写作差,而是不会迎合考试所要求的那种考试形式。后来叫学生放开写,让学生明白艺术修养从感觉开始,发觉学生笔下的文章真美,其实他们还是善于表达的。

  很多时候,学生不敢放开写,不敢写真性情的文章,是害怕这一种写作方式不被高考体系、不被阅卷老师认同。我个人认为,高考作文质量下降,某种程度上问题出在考试体系。

导报记者 沈晓丽 实习生 陈晓姝/文 张向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