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周年校庆征文】向下扎根伴成长,繁花盛时恰逢君

来源:《“嘉”人“嘉”语与“嘉园”故事》厦门大学嘉庚学院20周年校庆纪念文集征集作品选登  撰稿: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黄友坤  
2023-05-18

周亮老师(中)和黄友坤(左一)等学生们在一起。

  “周老师好,在红树林附近,远远看见一群年轻人,就知道您又带着学生来了。”我们开展红树林生态调查时,时不时能听见村民与周亮老师(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打着招呼。
 
  周亮老师长着一张娃娃脸,总是一脸笑意,平时说话不急不慢,不过当他谈起红树林保护修复的话题,马上变得眉飞色舞,声情并茂。在红树林保护区巡护时,一路上看到不同品种的植物,他总会第一时间向同学们科普:“看,这是秋茄,它的胚轴形状像笔,成熟后远远看过去跟茄子比较像。”“这种叶柄呈现红色,在叶子基部和叶柄之间有两个‘青春痘’的植物,就是拉关木啦”……
 
  我所在“红旗红树”科技服务团队时常要开展红树林种植、观测和抚育活动。劳动是艰苦的,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自己第一次参加红树林种植的情景——当往前一步就是泥泞的滩涂时,害怕和犹豫瞬间占据我的内心:踩下去会不会一直陷到底?周亮老师仿佛看出了我的担心,他笑了笑,率先踩下泥滩,朝前走了几步,鼓励地看着我,“前路安全,没什么大不了的!”闻言,我调整好了心态,跟了上去。当小腿肚陷入泥滩、难以自拔时,我感觉自己变成了一株红树苗,深深地根植在这片土地中。
 
  我们传递、踩坑、种植、扶正、填实,辛勤劳作了一天,远望着一株株红树苗,想象着未来沉浸在成片红树林的青翠茂盛之中,心底涌起一股满足感。
 
  我不仅在滩涂“扎根”,还在家乡“扎根”,比如,“三进下党”。大一那年的暑期,我想为家乡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于是来到宁德市下党乡调研乡村振兴。本来只是匆匆一试,但周亮老师跟我说:“调研基层不能当‘苦差事’,不能‘走过场’,要‘沉下心’追根溯源,把问题困难‘带回来’,然后‘沉下身’长期观察,‘沉下力’蹲点深耕。”在周亮老师的鼓励下,我在下党乡的基层调研没有流于表面,而是坚持“现场看、当面听”,坚持“久久为功”,之后的连续三个寒暑假都去往下党乡调研乡村生态振兴,积累了20多项指标数据和典型案例,也对下党乡“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闽东振兴之魂有了切身感受。
 
  这些基层调研所得虽然不少,但我在整理时时常感觉散乱破碎,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因此,又去请教周亮老师。“可以换个角度想想,要坚持问题导向、系统思考,特别要做好利益相关方分析。”经过点拨,我转换视角,学习理解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金融链“四链融合”视角,因地制宜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策略。这种视野的拓宽、思维的成长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兴奋。
 
  当我的基层调研成果形成创新创业项目要参与评比时,虽然多次修改,然而自我怀疑和不安情绪始终纠缠着我。周亮老师继续勉励我:“要勇于尝试,不要让恐惧阻挡你前进的步伐。”最终,我正视评委,将思路流畅地表达了出来,完整地向评委展示成果,获得了不错的评价和奖项。
 
  感谢周亮老师的陪伴,让我向下扎根,去做难而正确的事情,不断认清自我,克服内心怯懦,重新定义自己;让我向上成长,心怀“全时待战、随时能战”的激情,攻坚克难,勇敢挑战自己能力的极限。
 
[编辑:陈巧恩]
[校对:甘丽红 樊雨昕]
[审核:彭欢]

(转载需标注来源“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