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雨馨
设计与创意学院2025届毕业生,中共党员
独“嘉”经历
在校期间连续三年参加寒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获校级实践育人奖学金,获评校级社会实践先进个人;所在团队曾获第九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和挑战杯比赛等赛事金、银、铜奖,获评省级重点团队。实践成果获福州日报、福州新闻报等多家媒体报道。
5月,伴着初夏的骄阳与蝉鸣,来自内蒙古呼和浩特的张雨馨穿着特意定制的蒙古服饰,在“嘉”拍下了一张独特的毕业照。
她说:“我早已把这里当作第二个家,穿着蒙古服饰拍毕业照,既是对故乡文化的展示,也是为了表示对‘嘉园’的留念。希望以后回想起我的大学生涯、我的二十二岁,会是一份特别的回忆。”
说起特别,张雨馨的“嘉园”生活,可不止毕业照如此特别。在大学期间连续三年参加寒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多次带领团队在国家级赛事上斩获奖项、获得校级实践育人奖学金……共同组成了张雨馨与社会实践相伴的四年。
“我看到往届推文介绍说参加暑期三下乡可以画墙绘,很感兴趣,便报了名。”大一的暑假,抱着体验新鲜事物的想法,张雨馨误打误撞地开启了她的社会实践之路。
当她跟随团队前往乡村走访和支教,将绘画成果展现在村民面前时,“村民们无声地用手抚摸着画,孩子们跑过来问我们什么时候还来,在我们的队服上签名……”张雨馨惊觉,她的一次“体验”,有很多人在真诚期待着。此后,张雨馨转变了自己的想法;“从短期实践到长期使命,思考乡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这成为了我的成长命题之一。”
在福州市闽清县雄江镇,找到村里的爷爷奶奶聊天,为他们的院落画上他们最喜欢的花;得知雄江希望发展第三产业,依据建筑特点,找到最佳观赏台打造拱门状装置,为雄江最美景色设置了一个“相框”……回忆起那些奔赴社会实践的过往,张雨馨如数家珍,“乡村振兴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项目’,而是无数微小行动叠加的‘齿轮效应’。我们每一次调研的汗水、每一个方案的雏形,都可能成为撬动更大改变的支点。”
作为“艺心助村”研学工作坊的队长,张雨馨的成长也并非一帆风顺。资源整合、目标落地、团队协作、文化差异、乡村需求与艺术赋能之间的“错位”关系都曾给她带来不小的困扰。为解决村民参与意愿低等问题,团队增加田野调查的时间与深度,制作乡村的宣传视频和团队实践纪录片,为村民进行科普讲解……最终,在成员们的共同努力下,《艺心助村团队扎根乡土探索四维一体助村模式》项目成功入选2023第二届“全国高校设计赋能乡村振兴创新案例”。
充实的大学生活中,面对学习与各种课外活动,张雨馨也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应对体系——先明确待办事项的优先级,建立系统性规划,再准备一个日历,提前标注好关键的时间节点,在主线任务紧急时,利用碎片时间处理支线任务,并且为碎片时间限制一个时间,避免过多占用时间。“平衡的本质不是‘事事做到极致’,而是在有限时间内,用战略思维选择‘值得投入的战场’。”张雨馨认为,无论是基层实践、竞赛还是学习,核心都是为了积累能力而非刷存在感。“当你学会用目标驱动行动,用系统管理时间时,会发现忙而不乱的节奏远比疲于奔命更有价值。”
“感谢‘嘉园’,给了我更广阔的平台;感谢每一位老师,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对我的帮助和支持,是我的辅导员王露佳在遇到困难时帮我分析、给予我信心,让我可以更加勇敢地做我喜欢的事情,是我的指导老师叶茂乐在我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不断给我指引,让我的大学生涯画上完美的句号。”毕业之际,张雨馨致谢在“嘉”的相遇,也寄语同窗与学弟学妹:愿每一位从“嘉”出发的人,都可以带着这份底气,成为自己的光!
[编辑:樊雨昕]
[校对:王小磊 甘丽红 陈巧恩]
[审核:彭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