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纵论大学语文教育 提出解决问题之道

撰稿:人文与传播学院 钟淑敏  摄影:学生新闻社 张卉云  
2013-11-18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贺阳曾对当代大学生的母语应用能力表达了失望之意。他认为,当代大学生群体在母语素养方面存在问题,母语教育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重外语轻母语的倾向仍相当严重,使得母语教育处于弱势地位。高校开设的“大学语文”课,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仍未摆脱中学语文教育的传统思路和方式。

  11月17日,在我校人文与传播学院与清华大学出版社主办的“全国‘大学语文’课程教材与教法研讨会”的闭幕式上,在朱晓慧教授的提议下,针对贺阳的观点,与会专家、学者做出了回应。

  宁波大学红鹰学院的何二元教授认为,任何一门学科要站得住脚,都需要更多时间来建设。他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向内转”,大学语文的老师们应该进一步充实自我;二是需要“正能量”,需要通过媒体的呼吁,引起各方的重视。

  对于何教授的观点,我校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苏新春提出了“快乐投入”的工作方法。他认为,老师们快乐地投入工作,在工作中投入自己的兴趣,把工作当做一种正能量的传递,如此一来,便可以通过工作更好地“传递有意义的想法和事件”。

  复旦大学的申小龙教授也提出了相关的建设意见。在他看来,要发挥大学语文的作用,学校应该派最好的老师去上大学语文课。“要发挥语言在人文建设、文化建设以及心理建设上的功用,老师们应当做到‘走进学生的心里’。每一门课都是你面对学生在讲授文化,怎么样让学生喜欢你的课,怎么样去吸引学生、打动学生?唯一的途径就是老师讲的内容要让学生真正感兴趣。”申小龙说道。

  申教授表示,在如何打动学生这个问题上,牵涉到了语文的人文性质。在他看来,语文的人文性体现在尊重语言的差异性和尊重语言的创新性。他说:“你要热爱语文,就应该认识到方言的美,热爱方言文化,方言其实才是母语。所以,大学语文其实应该涉及到方言文化,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母语。”

编辑:传媒中心 朱国财 甘丽红


(转载需标注来源“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