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与传播学院教师沈玲:“井”已成为一个文化符号

撰稿:学生新闻社 郑迁妙 李晓轩  摄影:学生新闻社 郑子扬  
2015-12-22

  “井的本义是汲水之井,与人生活关系密切,后来又引申出许多意思,在文学作品中不断被书写,如背井离乡、井井有条、井底之蛙、落井下石等。”12月17日晚上,在经管大楼201教室,人文与传播学院教师沈玲副教授为同学们带来了题为《“井”的想象——漫谈文学作品中的“井”》的学术讲座。

  讲座伊始,沈玲副教授向同学们展示了“井”在甲骨文、小篆以及金文中的写法,并引用了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关于“井”的解释——“井,八家一井,象构韩形,罋之象也”来阐释“井”的字形之意。她表示:“井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已经不仅仅表示水井,其已成为一个文化符号。”

  接着,沈玲副教授从文学作品的角度,分析了作家心中关于“井”的想象。她介绍,小说中的“井”之魂分为杀人之井、束缚之井和营造阴冷诡异气氛之井三类。“苏童的《妻妾成群》中的井是以礼教杀人的死水,见证女子的不幸,是争斗过后女人的归宿,营造出一种阴冷诡谲的氛围。”沈玲副教授表示,小说里的井具有贯通情节、彰显主旨、烘托气氛的意义,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沈玲副教授还引用了作家郑义的《老井》中,村民执意要在村子里打出一口井的例子,解释了束缚之井。

  “诗歌中‘井’意象的运用,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是诗人生活积淀的结果,增强了诗意的朦胧感和的厚重感。”最后,沈玲副教授为同学们列举了几首与井相关的诗歌,并详细解读了诗歌中井的寓意。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积极向沈玲副教授提出问题。人文与传播学院2015级学生苏秋婷表示:“之前对井的认识只局限于生活用水这方面,经过这次讲座,对井的意象有了整体的了解,也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井的知识。”

  编辑:传媒中心 苏海森


(转载需标注来源“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网站”)